有一些中醫基礎知識的朋友都聽說過:“脾主運化,胃主受納”,說得是二者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吸收及營養的運輸,從而滋養全身。脾具有將水谷化為精微,并將精微物質轉輸至全身各臟腑組織的功能。 事實上,由于現在人飲食和作息上的問題,很多朋友出現了脾虛的癥狀,只不過有輕有重,但很多人卻不知道自己的脾已經虛了。 其實脾虛最簡單的判斷方法就在你的“臉上”。我這么說可能很多朋友都不明白,但實際上您一照鏡子就懂了——脾虛的人臉色都不正,比較常見的是發黃。 水谷入胃,全賴脾陽為之運化。所以古代醫論著作《醫原》上講到:“脾有一分之陽,能消一分之水谷;脾有十分之陽,能消十分之水谷”,是非常有道理的。脾一旦有毛病,身體就不能實現這種轉化,人吃進去的飯、喝進去的水,不能正常運化,無法供給五臟六腑營養,結果是什么?人體的血液減少了,臉色就由白變黃了。 所以我們中醫看一個人的脾好不好,先看臉色,當我們看到一個人臉色發黃,且不太明亮,不太潤澤,臉上肉松弛,基本就能判斷這個人脾虛。 如果伴有精力差、易困倦、食欲減退、消瘦或虛胖、大便溏稀、納少腹脹、面目浮腫等情況,一定是脾虛無疑。 脾虛辨證來看,一般可分為脾氣虛、脾陽虛、中氣下陷和脾不統血這四種,其中前兩種是比較常見的,基本上我碰到的十個患者朋友,就有一半或多或少存在這兩種脾虛癥狀的。 先說脾氣虛,是一種由于“脾氣”不足,導致脾胃運化功能減退的癥候。可能是因為飲食不節、勞累過度,也可能是因為久病耗傷脾氣。它的主要表現是面色萎黃、肌肉消瘦、倦怠無力、少氣懶言、脘腹脹滿,尤其是吃過東西以后,大便溏薄或者腹瀉。 再說脾陽虛,其實也就是著名的“脾胃虛寒”,它是“脾氣虛”進一步發展的結果。在中醫里,“陽”代表溫暖、明亮的物質,陽虛了,自然會感到寒冷。所以,要是脾陽虛,主要表現就是胃脘冷痛,喜歡溫暖和熱食,吃了寒冷的食物就難受。 對于脾虛胃口差的朋友,向各位介紹一個方“健脾開胃散”: 焦山楂、谷芽、麥芽、神曲各100g,按照1:1:1:1等量研成粉,每次沖服3g,每日1、2次,兩周為一個療程。這個方子有助消化,對脾不健運、脾虛引起的胃口差、食欲不振,有很好的改善作用。同時這個方子也有祛痰的功效,老少皆宜,男女通用。 |
|
來自: 真誠快樂c9ehmt > 《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