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分封制是周朝的基本國策之一,無法廢除,廢除分封制,等于是否定周朝本身,因此無法廢除。 我們站在后世幾千年且開了上帝視角的情況下知道分封制有弊端,分到最后封無可封,可是對于三千多前的周朝來說,分封制是最好的國策,沒有之一。 要想知道周朝為什么要實行分封制?必須得了解周朝是如何滅商建國的。 嚴格說來,周滅商是一場有預謀的偷襲戰,周文王在位期間,周國力尚小,雖然有所發展,但是無法與強大的商朝相比,周文王本人還被商紂王囚禁過,周使用了大量的財物和美女才換回周文王的自由,周文王回來后,表面上裝作縱情酒色,實際上暗中發展,到周武王時期,漸漸強大起來。 周武王時期,暗中聯絡了一些對商朝不滿的諸侯和商王室成員,乘商朝的主力部隊東征東夷之際,發兵攻打商朝都城朝歌,商朝被周突然襲擊,匆忙組織大量的奴隸軍隊作戰,可是這些奴隸軍隊對商沒有忠誠度可言,于牧野一戰,大量投降臨陣倒戈,商軍戰敗,商紂王自焚而死,商朝滅亡。 換句話說,商朝的滅亡 ,實際上是一次斬首行動,周消滅了商王朝的政權中樞,但商王朝分散在東邊的軍隊,和各地支持商朝的諸侯都是毫發無損,這個時候,周就面臨著一個嚴峻的問題,接下來怎么辦? 周在當時充其量也就是一個大一點的諸侯國,周滅商類似于項羽、劉邦滅亡秦朝時的狀態,但又有所不同,為了穩定天下局勢,周朝統治者選擇了分封,不僅分封滅商的有功之臣和諸侯,同時分封支持周朝的商王室成員,包括分封了商紂王的兒子武庚,同時派遣周王室成員叔鮮、叔度、叔處為“三監”監管武庚。 滅亡前朝還分封前朝末代國君的兒子為王,整個中國歷史上,也唯有周朝了吧!正是因為周朝的分封,尤其是對商紂王兒子武庚的分封,穩定了一大批商朝遺民,包括原商紂王東征的部分軍隊及支持商的諸侯國,穩定了整個天下的局勢。 周武王滅商三年后就去世了,年幼的周成王即位,由赫赫有名的周公輔政,不久便爆發了三監與武庚的叛亂,周公率軍平定了叛亂,穩定了局勢,而周公制定的一系列政治制度及禮儀制度,與分封制一起成為維系周朝八百年歷史的基礎。 分封制就是由天子分封土地給諸候,諸候在自已的封地上建立“王國”,然后諸候又分封土地給自已屬下的卿大夫,卿大夫用諸侯分封的土地來建立“家族”,然后卿大夫又分封土地給自已屬下的“士”,士是最低的統治階層,不能再繼續分封了,諸候建立的是“國”,卿大夫建立的是“家”,合起來就是“國家”。 從天子-諸候-卿大夫-士組成的統治階層是周朝的統治基礎,等級森嚴,世代相傳,而這個統治階層賴以生存的基礎就是分封制,一級封一級,天子只管諸候,不管諸侯下面的卿大夫和士,同樣的道理,諸侯只管卿大夫,也不管卿大夫下面的士。這種一級管一級的模式,很類似現在的管理,不管軍隊中的管理,還是企業中的管理,在當時是非常有生命力的。 咋一看,這么分封下去,哪有那么多的土地來封呢?于是周公就制定了嫡長子繼承制,從天子、諸候、卿大夫到最低級的士,他們去世后,其土地、財產、官職、爵位都是由嫡長子繼承的,其它的兒子只能獲得很小的一部分權益,這叫嫡長子繼承制,奠定了中國歷史幾千年的繼承制度。 有了嫡長子繼承制,分封就不可能亂封,分封制按制度進行分封,在周朝分封之初,人少地多,土地比較好封,但隨著人口的增加和歷史的發展,人口越來越多,分封出去的土地也越來越多,到最后周天子封無可封,連周天子自已都沒有土地了,只能待在封臣的土地上。 但分封制卻無法廢除,廢除分封制,等于是否定周朝自身,如何廢除?天下諸侯不群起而攻之嗎?到頭來,周朝還是滅亡。 周朝滅亡有分封制的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周王室自身的衰弱,雖然分封出去有眾多的諸侯國,但還不是有諸候國越來越強大,土地越來越多,不能一昧的分封,而是要建立合理的制度,讓周王室強大起來,如果周王室強大,就不存在封無可封的情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