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是人類應對烈性傳染病的“制勝法寶”。疫苗的研制和使用歷史中也在不斷閃耀著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今天我們來說說智慧的大宋醫師。 我國宋朝醫師堪稱為疫苗領域的開拓者和“祖師爺”,其發明的預防天花疾病的疫苗即是疫苗研制和使用的開端。這種疫苗被人們稱為“痘苗”。 說起這段歷史的考證,我們要先熟悉兩位實打實的歷史人物:北宋真宗時期的著名宰相王旦和清朝初期著名醫學家朱純嘏。這兩個不同朝代的人物如何扯在一起了呢?難道會穿越不成?不著急,下面我們詳細道來。 先說說“宰相肚里能撐船”的王旦。王旦,字子明,大名莘縣(今屬山東)人。生于公元957年,仙逝于公元1017年,謚號“文正”。王旦先天相貌并不英俊,但是頗有才華和雅量,從公元980年考中進士后就多地為官,從七品芝麻官“平江(今屬湖南)知縣”官至一品丞相,僅僅歷時26年。王丞相娶妻趙氏(封榮國夫人),育有三子(長子王雍,官至國子博士;次子王沖,官至左贊善大夫;三子王素,官至工部尚書)四女。 再談談太醫院御醫朱純嘏。朱純嘏, 字玉堂,江西新建縣人,生于公元1634年,仙逝于公元1718年。歷經清朝三代皇帝(皇太極、順治皇帝、雍正皇帝)。年輕的時候,朱純嘏學習八股文(包括應試的詩文、學業、課業、文字等),準備科舉考試,但是不太成功。后來專攻醫學,以“救死扶傷、普濟蒼生”為己任,終于名留青史。天花在中國被稱為“擄瘡”,天花病毒當時被視為瘟神般的存在,“痘疹兇猛,談痘色變”,所有人畏之如虎,但是朱太醫不畏生死,不怕艱難,對“痘疹”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并為皇宮王室成員種痘,后又遠赴內蒙古等地種痘,有效遏制了天花疾病蔓延,成果顯著。朱太醫結合多年臨床經驗和前人成果,著有醫學專著《痘疹定論》,其中也介紹了用人痘接種預防的歷史和方法。 介紹完了王丞相和朱太醫的基本情況后,我們看看宋、清兩個朝代的他們如何發生了聯系。朱太醫的名著《痘疹定論》就是他們聯系起來的橋梁和紐帶。朱太醫在其名著中寫道: “宋仁宗時丞相王旦,生子俱苦于痘,后生子素,召集諸醫,探問方藥。時有四川人清風,陳說:峨眉山有神醫能種痘,百不失一。不逾月,神醫到京。見王素,摩其頂曰:此子可種!即于次日種痘,至七日發熱,后十二日,正痘已結痂矣。由是王旦喜極而厚謝焉。” 翻譯成現代文即為:“宋仁宗時丞相王旦,生的兒子都飽受痘疹困擾,后來生下了兒子王素,王旦便召集諸位醫生,問他們治病的藥方。當時有四川人名叫清風。他說:峨眉山上有神醫能種痘,成功率極高。不到一個月,神醫到京,見到王素,撫摸他的頭頂說:這個人可以種痘。于是他立即在第二天給王素種痘,到第七天時王素發燒,又過了12天,種的痘已經結了痂。因此王旦十分高興,以厚禮感謝神醫。” 據悉,這可能是最早一次天花疫苗接種的歷史文字記錄。不過朱太醫也犯一點小小的失誤,他將“宋真宗時”誤記成了“宋仁宗時”。宋真宗和宋仁宗兩個朝代時間還是有不少差距的。 宋真宗趙恒(公元968年—公元1022年),宋朝第三位皇帝,是宅男們喜歡的名句“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作者。 宋仁宗趙禎(公元1010年—公元1063年),宋朝第四位皇帝,開創了仁宗盛治,有“千古第一仁君”的美譽。重視科學技術和文化的發展,正式發行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官交子”。 第二段歷史的考證,我們要先熟悉一位清朝名醫吳謙和一本醫書《御纂醫宗金鑒》。吳謙,字六吉,安徽歙縣人,生于公元1689年,仙逝于公元1748年。歷經清朝兩代皇帝(雍正、乾隆),宮廷御醫,曾任太醫院右院判(相當于現在的衛生部副部長)。吳謙等在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提議編纂新醫書,收集地方官府購買或者抄錄的、私家秘藏的、世傳經驗良方及私人捐獻的醫學典籍等,剔除其存在的“詞奧難明、傳寫錯誤、或博而不精、或雜而不一”等問題,取其精萃,分門別類,來匯編成一本新的醫書。乾隆皇帝同意,批準吳謙、劉裕鐸等為總修官(即主編)編纂該醫書,于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完成,共計70冊,乾隆皇帝親自賜名為《醫宗金鑒》,清朝太醫院將其定為醫學生經典教科書。 這本正規編纂的官方醫書記載:“古有種痘一法,起自江右,達于京畿。究其所源,云自真宗時峨眉山有神人出,為丞相王旦之子種痘而愈,遂傳于世。” 翻譯成現代文即為:“古時有種痘這一方法,始于長江以西地區,盛于京城。探究它的起源,據說在宋真宗時峨眉山上有神人下凡,為丞相王旦的兒子種痘,幫助他的兒子痊愈,此法隨后流傳于世。” 第三段歷史的考證得益于國外學者弗蘭克·岡薩雷斯-克魯斯(Frank González-Crussi),他在其撰寫的一本書《A short history of medicine》(醫學簡史)中寫道: “Immunization to smallpox is possible by giving a susceptible person material taken from smallpox lesions, a practice that is called variolation, and has been known for a long time. In China, during the Song Dynasty (960–1280), scabs from healing skin lesions were ground into a dust and blown into the nose through a silver tube.” 翻譯成中文即為:“人痘古代的時候就有了,人們早就知道:給疑似天花病人注入天花痘痂粉末,即天花接種,病人會獲得免疫。宋朝(公元960年-公元1280年)時期,人們取天花者的痘痂研成細末,用一根銀管吹入種痘者鼻中。” 疫苗“鼻祖”到底是中國大宋醫師還是歐洲人愛德華·詹納(Edward Jenner)博士,其實并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中國的 “人痘接種法”可以有效預防天花疾病,并經中國古代的“絲綢之路”傳入歐洲,也成為歐洲歡迎的人痘接種預防天花疾病的重要方式,直到詹納發明的牛痘疫苗。世界衛生組織在公元1979年正式宣布天花作為一種疾病被全球徹底剿滅,這也是疫苗這個神奇武器徹底戰勝一種高致病性傳染病的偉大勝利。在這場偉大勝利的過程中,大宋醫師貢獻的疫苗接種法(人痘接種法)也始終值得世人尊重和關注。 致 謝 感謝文中古文譯者老韓同學(武漢外國語學校初中部)、英文譯者東雨老師(武漢大學附屬中學初中部);感謝圖片編輯者鄭穎城博士、文章美編者羅鳳玲老師(武漢大學基礎醫學院)。 參考文獻 1. 朱純嘏,痘疹定論,4卷,刊于1713年。 2. 吳謙等,御纂醫宗金鑒,90卷,清乾隆七年(1742年)。 3. Frank González-Crussi, A short history of medicine, 出版社為Modern Library, New York, 2007. 4. 百度百科 5. 互動百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