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話題大熱,日漸走入我們的生活,在佰草風華團隊之前的兩篇推送(帶你了解“治未病”思想【一】帶你了解“治未病”思想【二】——未病先防基于五項原則),我們已經向大家大致介紹了治未病的內涵,無論是在未病先防,還是既病防變中,都涉及到了調養身體的種種。 今天就開始和大家聊一聊治未病思想中的養生二三事。 老子從“無為而治”的思想出發,提出了“清靜無為”,“返璞歸真”的觀點,在《莊子·刻意》說:“平今恬淡,則憂患不能入,邪氣不能襲,故其德全而神不虧。”這就是清凈養生所想表達的——人的精神情志應保持恬靜寧靜的狀態。 中醫學認為,神是生命存亡的根本,易于動而致耗,難于靜而內守。躁動勞心擾神,必然損害臟腑,輕則萌生疾病,重則催老減壽。 《素問·上古天真論》中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素問·生氣通天論》 中提:“清凈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 《遵生八箋·清修妙論箋上卷》里講:“清凈二字,清謂清其心源,靜謂靜其氣海,心源清,則外物不能擾,性定而神明;氣海靜,則邪欲不能作,精全而腹實。” 這些理論都指出保持靜養,心神清凈,不僅使精氣內藏,意志平和,還能顧護正氣,抗邪于外。 亦即告誡人們在生活中,不做勉強的事,不胡思亂想,做到意念純正,無爭無貪,使心曠神怡,心神寧靜,則能防疾祛病,盡享天年。 當然清凈養神也不是超塵脫世,無所作為或無欲禁欲。現代社會盡是精彩,總有吸引人的事物,但要注意節制,切記取舍有度。 情志中和 情志活動包括怒、喜、憂、思、悲、恐、驚等,是人體對外界客觀事物的刺激所產生的情感反應,也是人體生理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和調的情志活動有益于人體健康,而劇烈或持久的精神刺激,引起暴怒、狂歡、痛苦、大驚、卒恐、思慮過度、憂愁不解等情志變化,則會使人氣機逆亂,氣血消損,臟腑功能失調而致病。 《中庸》里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養性怡情 養性,就是說加強性格修養,樹立正確的觀念,自覺地培養高尚的道德、理想、情操,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做到養性益神,延年益壽,這便是所謂的“養生莫若養性”。 養性除了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以外,還鼓勵大家在生活中多多培養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化娛樂活動,讓自己的情緒有所寄托,有陶冶情操的門道。 怡情,也可作“移情”,在面對錯綜復雜的情志變化時,要善于調節,學會自我排解,可以通過適當地發泄或積極轉移情緒,使情志活動不致太過,以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 愉悅自得 ![]() ![]() 愉悅自得,就是提倡大家保持心情愉快,維持樂觀豁達的心境,遇到各種不良因素的刺激仍能保持恬淡心境。樂觀開朗是調養精神活動的良方,其能夠對抗惡劣情緒的危害。 要想保持樂觀開朗的心情,還需要學會讓自己知足常樂。大多憂愁煩惱都是來自貪心不止。不知足者會徒增煩惱,自考苦吃,只有知足者便覺快樂,這樣才能隨遇而安,寬懷自遣,怡然自樂。 ![]() 適時調神 ![]() ![]() 適時調神,即是說順應一年四季、一日四時來養生,分清陰陽變化,審明陰陽更替。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里面提到過春在志為怒,夏在志為喜,秋在志為憂,冬在志為恐。人的起居穿衣,包括情緒控制,都該相應四時的生、長、化、收、藏,以追求益壽延年。 在生活中,看到上了年歲的人,大家常常會交流:“這位老壽星是怎么養生保健的?”有的老人說:“每天運動。”有長者說:“我成天多睡覺,多休息。”有百歲老太日常涮火鍋吃串串香,不聽勸阻愛喝酒,還表示非常喜歡吃蛋糕喝可樂;也有年邁之人建議上了歲數的人務必清淡飲食。 但總而言之長壽老人所做所為均是其所樂于做的,喜靜喜動,口味不一,所念不同,但均是樂于自己的所作所為,情志都是調達順暢的。 可以見得,情志對人體健康的調節能被列在首位,世事眾多,生活難免會遇不順心之事,但我們應當牢記精神養生的重要性,《壽世保元》中說來:“物來順應,事過心寧,可以延年。”只愿百年之后,我們與這個世界,仍能自若相處。 最后,用一首《寬心謠》,再來強調一遍攝神的重要性: 日出東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 遇事不鉆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 每月領取養老錢,多也喜歡,少也喜歡。 少葷多素日三餐,粗也香甜,細也香甜。 新舊衣服不挑揀,好也御寒,賴也御寒。 常與知己聊聊天,古也談談,今也談談。 內孫外孫同樣看,兒也心歡,女也心歡。 全家老少互慰勉,貧也相安,富也相安。 早晚操勞勤鍛煉,忙也樂觀,閑也樂觀。 心寬體健養天年,不是神仙,勝似神仙。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