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城原名“諸”,夏商時屬介夷、萊夷活動區(qū)。 西周初屬莒子國封地,有婁、防、茲等邑。 春秋時,今縣境南部屬魯,北部屬齊;后境內(nèi)瑯琊被越國占領(lǐng),魯莊公二十九年(前665),魯國在今城區(qū)西南15公里石屋山(今廟山)東北,濰河南岸設(shè)防,取名諸邑(今枳溝喬莊)。 戰(zhàn)國時盡屬齊國,齊威王六年(前351),為防楚國入侵,齊國在縣境南部諸山之巔筑城為防,后稱“齊長城”。 秦并天下,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置瑯琊郡,縣境屬之。 西漢高祖六年(前201),封郭蒙為東武侯。 呂后七年(前181),在今縣境內(nèi)置東武縣(因崗為城,治今城區(qū)南關(guān)街古城子村,因境內(nèi)有東武山故名)、諸縣(即魯國諸邑)、平昌縣(治今石橋子鎮(zhèn)都臺吉村)、橫縣(治今盧山北)、昌縣(今昌城鎮(zhèn))、石泉縣(治今古縣)等數(shù)縣。 武帝元封五年(前106),瑯琊郡移治東武縣,屬徐州刺史部,東武縣始為郡治。 新莽天鳳元年(公元14年),改東武為祥善,瑯琊郡為填夷,祥善屬之。 淮陽王更始元年(23)九月,王莽被殺,郡縣恢復(fù)舊名。 東漢建初五年(80),改瑯琊郡為國,屬徐州刺史部,移治開陽縣(今臨沂北),東武縣、諸縣屬瑯琊國,東武縣移至崗下筑城為縣治(今城區(qū));平昌縣屬北海國;撤橫縣、昌縣、石泉縣并入東武縣。 獻帝建安三年(198),曹操改瑯琊國為瑯琊郡,并析置城陽郡(治東武)、平昌郡(治昌安),屬青州刺史部;諸縣屬瑯琊郡;平昌縣屬平昌郡;平昌郡旋廢,平昌縣屬城陽郡。 西晉太康初年,城陽郡移治莒縣,東武、諸縣、平昌仍屬城陽郡。 太康三年(282),分莒縣、姑幕(今安丘石埠子村)、諸縣、東武四縣入東莞郡(治東莞,故治今沂水縣城西北8公里的古城村),屬徐州。 元康十年(300),廢城陽郡,平昌縣屬高密國。 十六國時期,東武縣屬前秦青州; 東晉太元九年(384年),屬后燕青州(治濟南); 東晉隆安二年(398年),屬南燕青州; 東晉義熙五年(409年),東晉滅南燕,屬東晉北青州。 南朝宋永初元年(420年),分東武縣,平昌縣屬青州平昌郡;諸縣屬徐州東莞郡。 北魏景明元年(500),置東武郡,治姑幕。 北魏永安二年(529),分青州置膠州,取膠水為名,治東武縣,領(lǐng)東武、高密二郡;東武、平昌二縣屬高密郡(郡治高密),東武縣筑北城為州治。同年,分東武縣南境置扶淇縣,屬東武郡。 北齊天寶七年(556),廢東武郡,移高密郡治于東武;撤銷諸縣、平昌縣、扶淇縣,并入東武縣;廢姑幕縣。 隋開皇三年(583),實行州、縣二級制,廢高密郡,直屬膠州。 開皇五年(585),改膠州為密州,取境內(nèi)密水為名,治東武。 開皇十八年(598),改東武縣為諸城縣,取漢故諸縣城為名,為密州治。 大業(yè)三年(607),實行郡、縣二級制,改密州為高密郡,諸城縣為郡治。 唐武德五年(622),改高密郡為密州,屬河南道,諸城縣屬之,為州治; 天寶元年(742),改密州為高密郡,屬河南道,諸城縣屬之,為郡治; 乾元五年(758),復(fù)為密州,屬河南道,諸城縣屬之,為州治。 五代后梁龍德元年(921),改密州為膠源。 龍德三年(923),后唐代后梁,改膠源為密州。 后先后屬后晉、后漢、后周、北宋。 宋太祖建隆元年(960),以密州為防御州,諸城為州治。 開寶五年(972)春二月,升密州為安化軍節(jié)度,諸城為京東東路密州安化軍節(jié)度使治,秋八月降為防御,諸城為州治。 開寶六年(973),復(fù)為節(jié)度,隸京東東路,密州仍為安化軍,諸城為州治。 金朝,諸城為山東東路密州治,密州仍為安化軍,于縣內(nèi)置普慶,信陽,草橋3鎮(zhèn)。 元仍為密州治,轄于山東東西道宣慰司益都路總管府;析密州地復(fù)置膠州,駐膠西縣(今膠州市)。 明洪武二年(1369),廢密州,原州治改為諸城縣治,屬青州府。 洪武四年(1371),置諸城寧御千戶所,大事修城,合南北城為一體。 清延明制,諸城屬山東市政使司青州府。 民國二年(1913),廢府,諸城縣直屬山東省。 民國三年(1914年),省下置道,諸城屬膠東道。 民國十七年(1928),廢道,諸城縣直屬山東省。 民國29年(1940),設(shè)萊濰道,諸城改屬萊濰道,暫由沂州道管轄。 民國30年(1941)3月,始歸萊濰道管轄。 民國34年(1945),諸城屬山東省第十七行政督察區(qū)。 1938年2月4日,日寇侵略諸城,淪為敵占區(qū)。 1943年7月下旬,諸城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屬濱海專區(qū)濱北行署。 1945年9月9日,諸城縣人民政府宣告成立,屬濱海行政公署濱北專區(qū)。 1946年7月,改屬膠東行署濱北專區(qū)。 1950年1月,將莒北縣的太平、金墩、清河、枳溝、賈悅、荊山等6個區(qū)劃歸諸城。 1950年5月,濱北專區(qū)撤銷,諸城縣縣屬于膠州專區(qū)(駐膠縣)。 1953年3月,將膠河縣的障北區(qū)、臺西區(qū)、桃園區(qū)、石門區(qū)和豐臺區(qū)之一部分劃歸諸城。 1956年3月,改屬昌濰專區(qū)(駐濰坊),將藏馬縣的桃林區(qū)劃歸諸城縣; 1956年4月,將五蓮縣的常山區(qū)劃歸諸城縣。 1959年7月,因修建十字路水庫,將諸城縣桃林公社辛小莊等10個村劃歸膠南縣。 1965年,將五蓮縣的王家北杏等5個大隊劃歸諸城縣。 1965年4月,將諸城縣原石埠子公社所屬石埠子等16個大隊和石橋子公社所屬周家屯等4個大隊劃歸安丘縣,同時將安丘縣河套等17個大隊劃歸諸城縣。 1970年,將諸城縣桃林公社蘭上大隊劃歸膠南縣,昌濰專區(qū)改稱昌濰地區(qū)。 1981年7月,屬濰坊地區(qū)。 1983年10月,屬濰坊市。 1987年7月1日,撤銷諸城縣,建立縣級諸城市,直屬山東省,濰坊市代管。 1989年5月,撤銷范家官莊鄉(xiāng),并入孟疃鎮(zhèn);撤銷曹家泊鄉(xiāng),并入相州鎮(zhèn);撤銷芝靈鄉(xiāng),并入昌城鎮(zhèn);撤銷大仁和鄉(xiāng),并入百尺河鎮(zhèn);撤銷大屯鄉(xiāng),并入林家村鎮(zhèn);撤銷朱家村鄉(xiāng),并入皇華鎮(zhèn);撤銷樓子鄉(xiāng)、程戈莊鄉(xiāng),設(shè)立程戈莊鎮(zhèn);撤銷壽塔鄉(xiāng)、郝戈莊鄉(xiāng),設(shè)立郝戈莊鎮(zhèn)。 1994年9月20日,撤銷呂標鄉(xiāng),設(shè)立呂標鎮(zhèn);撤銷涼臺鄉(xiāng),設(shè)立郭家屯鎮(zhèn),以原涼臺鄉(xiāng)的行政區(qū)域和相州鎮(zhèn)的丁家沙窩、南營、封家?guī)X、秦家河崖、馬家埠、韓富莊、業(yè)家屯、前宋崗、后宋崗、趙家寨、興和11個村為郭家屯鎮(zhèn)的行政區(qū)域,鎮(zhèn)政府駐郭家屯。 1996年3月11日,解留鎮(zhèn)政府駐地遷至九臺村并更名為九臺鎮(zhèn)。 1996年3月11日,撤銷箭口鄉(xiāng)、朱解鄉(xiāng)、萬家莊鄉(xiāng),設(shè)立箭口鎮(zhèn)、朱解鎮(zhèn)、萬家莊鎮(zhèn)。 1996年12月29日,撤銷馬莊鄉(xiāng),設(shè)立馬莊鎮(zhèn)。 2001年2月,撤銷山東頭鄉(xiāng),并入桃林鄉(xiāng);撤銷石河頭鄉(xiāng),并入桃園鄉(xiāng);撤銷石門鄉(xiāng),并入瓦店鎮(zhèn);撤銷萬家莊鎮(zhèn)、箭口鎮(zhèn),合并組成舜王街道辦事處;撤銷吳家樓鄉(xiāng),將吳家樓等34個村劃歸石橋子鎮(zhèn),后家疃等7個村劃歸程戈莊鎮(zhèn);將原吳家樓鄉(xiāng)小程家莊子村劃歸馬莊鎮(zhèn);撤銷城關(guān)鎮(zhèn),將原城關(guān)鎮(zhèn)扶淇河以東的興華居委會、建國居委會、繁榮居委會、繁華居委會、大華等65個村(居)委會的管轄范圍,設(shè)立密州街道,辦事處駐原城關(guān)鎮(zhèn)駐地;將原城關(guān)鎮(zhèn)扶淇河以西的岔道口等38個村委會的管轄范圍設(shè)立龍都街道,辦事處駐店子園。 2007年2月,撤銷朱解鎮(zhèn)、呂標鎮(zhèn)、九臺鎮(zhèn),其轄區(qū)分別并入密州街道、龍都街道、舜王街道; 2007年5月,撤銷郭家屯鎮(zhèn)、郝戈莊鎮(zhèn),分別并入相州鎮(zhèn)、皇華鎮(zhèn); 2007年8月,撤銷孟疃鎮(zhèn)、馬莊鎮(zhèn),并入賈悅鎮(zhèn);撤銷程戈莊鎮(zhèn),其中26個村并入舜王街道,27個村并入石橋子鎮(zhèn);撤銷瓦店鎮(zhèn)、桃園鄉(xiāng),劃歸林家村鎮(zhèn)。 2007年10月,將相州鎮(zhèn)北部8個村劃歸峽山水庫管理局(峽山水庫生態(tài)管理區(qū))管轄,行政區(qū)劃隸屬不變。 2009年5月11日,將諸城市相州鎮(zhèn)的尚家莊、南張洛、后涼臺、前涼臺、逄家?guī)X、北戈莊、徐家莊、新村等8個村劃歸坊子區(qū)太保莊鎮(zhèn)管轄。 2010年,諸城市將1249個行政村全部撤銷,合并為208個農(nóng)村社區(q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