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精神進化的角度講,自人類誕生以來,人類天生的內在精神結構并沒有發生很大的變化,發生著巨大變化的是外在的文化。換言之,個體寓于生物體之中的自然靈魂變化不大,變化巨大的是可以塑造個體自然靈魂的寓于文化之中的集體靈魂。所以人類精神的進化,與其說是生物意義上靈魂的進化,不如說是文化意義上的集體靈魂的進化。今天生活在現代社會的人類的自我意識,與其說是天賦的,不如說主要是由文化賦予的。 一個呱呱墜地的嬰兒依然是個懵懂的小動物,是文化將他塑造成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所以從精神發育的角度講,人實際上有兩個先天期:一個先天期是出生之前的“基因編組期”,第二個先天期是嬰兒出生后到其靈魂初步覺醒的“文化啟蒙期”。 感受從本質上說是人體中能夠意識所覺察到的一種生物反應。當人在文化(集體靈魂)的啟蒙下賦予這些感受以意義以后,這些感受就成了靈魂與意識溝通的語言。這種內在的感受需要被賦予意義,否則人覺醒的自我意識無法理解自己的內在感受究竟在表達著什么。 人的內在感受是如何被賦義的,我們舉個簡單的例子:一個孩子因為與爸爸的分離感到內心難受而哭泣,媽媽問孩子:你為什么哭,是不是想爸爸了?孩子點頭說:是的。這時這個孩子的一種內在感受就被“賦義”了。當這個孩子今后再有與此相似的感受體驗時,他自己就會識別出來,并對媽媽說:我想爸爸了。 這就是所謂的“自我覺察”,這里的“我想爸爸了”是孩子對自己內心感受的一個判斷,是覺醒的自我意識對靈魂通過內在感受所做的表達的一種解讀。這種解讀是外在的文化——對于一個孩子來說主要是家庭文化——賦予他的。換言之是大人教給他的。當他點頭稱是,認同了外在文化所賦予的對自己某種內在感受的解釋以后,就意味著個體對這一文化要素的認同,這種認同就是文化所承載的集體靈魂在個體內在精神世界的內化。 人的啟蒙,或者說人的自我意識的不斷覺醒,最初就是在這種對自己的內在感受的不斷賦義中完成的。個體通過認同外在文化對其內在感受的賦意,構建個體對自己以及自己所處的這個世界的基本認知。然后個體以這個基本認知為基礎,逐漸構建起他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