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豪放派詞人辛棄疾曾有“江晚正愁余,深山聞鷓鴣”的名句流傳于世,千百年來,鷓鴣鳥作為詞人抒發憂郁愁緒的意象,被廣為熟知。 然而,鷓鴣除了美麗哀怨的叫聲,亦有絢爛獨特的羽翼斑紋惹人憐愛,“鷓鴣斑”一詞更是被流傳千古的茶器——建盞所獨創,使其成為建盞斑紋的分類之一,但因為燒制工藝難度非常之大,藝術品位非常之高,“鷓鴣斑”盞也成為建盞作品中非常珍貴稀有的建盞類型. 您可聞聽?百只“兔毫”,十只“油滴”,一只“鷓鴣斑”,可見創作產生一只鷓鴣斑盞需要歷經多少的堅持和等待…… 今天我們有幸采訪到為鷓鴣斑盞鐘情一生的非遺傳承人、高級建盞技師楊敏先生,一只小小的鷓鴣斑盞可謂傾注了他濃濃的情懷,從乍見之喜到熾烈追尋,從探索嘗試到鉆研立說,從平淡無奇到驚艷盞界,楊敏先生初心不改,“捧著”他精心創作的鷓鴣斑盞向我們走來… “建盞有著千年的文化底蘊和內涵,不應該作為商品來交易,它有著藝術的美感和靈魂,更應該流轉于知盞懂盞愛盞的人之間……”楊敏老師開篇的一番話很值得品味,儒雅謙和的他,正如他鐘愛的盞,有著同樣的沉穩內斂的氣質和品格。他對建盞不僅僅是熱愛更有崇敬,崇敬的是那小小一只盞背后承載的歷史和傳承,更是建盞帶給我們的千古不衰的底蘊魅力。 作為福建建陽地區中生代建盞匠人,楊敏老師一直致力于燒制鷓鴣斑盞,并且堅持傳統古法工藝,保留建盞最底蘊的東西,同時又在器型上有所突破和創新,不斷做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建盞發展到現在離不開老一輩建盞工藝師所付出的努力,但時代在發展,一只好的盞一定要在保留傳統內涵的基礎上有所創新,但創新要適度,比如我在器型上面所做的探索和改良,一只鷓鴣斑盞美在釉面花色上,但器型之美也不可偏廢,二者要相得益彰,這樣的盞才是內在美和外在美兼具的……”楊敏老師對我們細細的講著他燒盞的理念,這也是他多年來潛心研究探索的成果。 作為90年代林學院土壤專業畢業的大學生,楊敏老師也是建陽眾多建盞工藝師中唯一一位學土壤專業的建盞工藝師,有著科班出身的基礎,再加上后期的努力,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知識與創新相貫通,即便對于燒制難度極大、成品率極低的鷓鴣斑建盞,楊敏老師也不乏優秀作品,盞界最有名的當屬他的“古鳥”鷓鴣斑盞,這只黑底銀壁黃斑的全釉盞,仿佛一只鷓鴣精靈幻化,渾然天成,美不勝收。 更令人感到欣喜的是,在剛剛結束的第十五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上,楊敏老師的另一件優秀建盞作品《千絲萬縷》榮獲“中國工藝美術文化創意獎”金獎。《千絲萬縷》是一件精美的兔毫盞,青黑的釉面宛如黑夜般深邃,細長的兔毫斑紋在自然光線下閃閃發光,耐人尋味……我們深切感受到,無論是細膩兔毫還是精美鷓鴣斑,都是楊敏老師親力親為、嘔心瀝血的作品,每件作品都表達了他對懂盞愛盞者的一份尊重。 交談中,楊敏老師一直在強調傳承,他不無欣喜的說,好東西一定要知傳承、懂傳承、會傳承,近年來對文化產業很重視,也為建盞的發展與傳承開拓了廣闊天地…… 既然是傳承,當然希望后繼有人,楊敏老師收徒與別人不同,他從不收學費,但“門檻”卻比別人都高,有多高?“必須是熱愛建盞的年輕人,少有功利之心,還要有刻苦和認真鉆研的精神,心切記浮躁,要有很好的沉淀……”楊敏老師如是說,看似幾條簡單的要求,其實對于當下年輕人來講并不簡單,建盞正是褪去浮華,保留本真,蘊含精神之所在,它不與世俗爭輝,只與靜默為伴,恰如楊敏老師常年如一日的堅守態度,在無言的窯邊等待著像他一樣的傳承人出現…… 采訪接近尾聲,筆者忍不住追問楊敏老師:“鷓鴣斑盞的燒制難度之大,您最突出的技法或者訣竅是什么”? 楊敏老師笑著說:“其實訣竅就是堅持二字,很簡單,卻也很難,認真對待傳統技藝,腳踏實地傳播文化藝術,做好傳承,結合實際勇于創新,這也是我所理解的匠人精神”。 走出原色茶陶建盞工作室,我們討論著“原色”的含義,最終大家比較認同的解釋是:本原存真,盞色紛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