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經過多倫洗牌,在2018年之后,大陸智能手機市場,已經進入到了國產BIG4(HMOV) 外資BIG1(iPhone)時代,三星爆炸門作死的態度,已經被市場拋棄,現在以不到1%的市場占有率,被納入到了“其他”行列。以京東、天貓及蘇寧為代表的傳統電商平臺依舊是線上銷售的主力,各大旗艦店為銷量、銷售額之爭使勁渾身解數。當BIG5的市場占有率超過95%,頭部效應越來越明顯的時候,各大手機品牌、小眾品牌如何利用自身優勢在線下手機專賣店來進行差異化發展呢?財經無忌在和手機專賣店店主小范的溝通繼續的過程中,試圖一窺究竟。 01 2010年,北京,小米手機1的發布,預示著手機行業一種新的品牌業態出現:互聯網 手機品牌,隨后的幾年時間里,小米商城一度成為全國第三大電子商務平臺;并且在2015年,一舉成為中國手機市場占有率第一的手機品牌。 2011年,小米宣布搭建“小米之家”的線下體驗店,并聲稱要在兩年的時間內,開店超過2000家,截止到2018年12月31日,小米年度財務報表顯示,其小米之家僅建設了586個,過去幾年的小米之家搭建的進度,和當初“一天三家”的速度相去甚遠。 但是同時期的小米授權店卻急劇的擴張,增加到了1600多的數量,對于小米線下終端追趕步步高系的重要一環,自建的終端“小米之家”的完成情況不如預期的情況下,通過授權店來增加終端店鋪的數量,不失為一種重要手段。 圖片來源:網絡圖庫 2015年12月,華為發布“千縣計劃”,在收編了聯想中興及金立大量線下終端店鋪之后,聲稱要在接下來的兩年時間內,在全國超過2000個縣市級開設華為專賣店,其目標直指OPPO、VIVO深耕的線下市場,彼時的OPPO、VIVO借助步步高系的20多萬的線下渠道攻城略地,直接造就了2015-2017年的大爆發。 伴隨OPPO及VIVO的爆發,小米從2015年最高光的中國第一快速的掉了下來,雖然雷軍高調的說“10個季度重返第一”,可惜事與愿違,直到現在,小米依舊排在第五的位置。 2012年,華為子品牌榮耀(HONOR)正式成立,隨后超越小米,成為互聯網智能手機銷售第一,并且從2017年第一季度開始,就一直穩居第一,而且銷量和銷售額都遠遠超過了小米。 2019年4月,華為子品牌榮耀(HONOR)在云南昆明發布第一家潮玩店“榮耀Life”的線下體驗店,據官方新聞稿,所以新品的備貨,2小時不到全部售罄。 2019年3月,VIVO發布全新互聯網品牌IQOO,以低于小米最新旗艦機型小米9標準版2999元1元的價格,強勢入侵小米玩到所謂“極致”的性價比領域,讓人們再次領略到,性價比其實是最低的護城河,所有玩家只要舍得放棄一定的利潤來堆硬件和玩體驗,分分鐘可以切入所謂的“低價高配”的市場。 而全球銷量前二的外資BIG 2,開始迎合中國這個最大的市場,三星A60元氣版的推出,讓業界看到了大廠玩起性價比來,確實沒有這些小品牌什么事,何況,三星這樣的巨頭,還坐擁供應鏈體系的頂端,性價比對人家來說,就是想不想做而已。 甚至有業界評論說,VIVO和三星給自己的部分新系列貼上“性價比”的標簽,要是玩起“極致”來,在供應鏈上就吃死小米了。小米,成為了護城河最淺,最容易被入侵的手機品牌。 而蘋果連續多次的降價,除了讓財報變得更漂亮的這個因素,更多的,可能是對中國市場的預估了,高價雖然也高質,但是能接受你高價的用戶,有多少?通過連續的降價,依舊阻擋不住蘋果銷量下滑的趨勢,而蘋果嚴苛的線下授權體系,讓蘋果的終端,越來越少,甚至被一家家“拆掉”。 頭部玩家互相進攻著友商的腹地,二線品牌卻在不斷的被淹沒,甚至消失。 酷派被樂視收購后,和樂視一樣隨著賈躍亭的出走美國而消失,孫宏斌不再擔任樂視相關公司的高管后,被認為是樂視徹底被拋棄的前奏,而樂視網的退市,有可能成為樂視超級手機退出市場的最后一棵稻草,曾經將小米殺得沒有還手之力的樂視,和依靠樂視網構筑的樂視生態,有可能隨著樂視手機的消失而消失。 而酷派,則早就不是那個“中華酷聯”的酷派了,那個當時代表了大屏、商務的酷派手機,現在除了在部分營業廳的聯營柜臺還能看到,專賣店旗艦店已經沒有他們的身影了。即便劉江峰加盟,也無能為力。 中興在2018年的制裁事件之后,中興手機從美國第四大手機品牌,跌落進了其他行列,而中興品牌旗下的互聯網品牌努比亞,雖然背靠中興這樣的研發實力的公司,卻在這幾年兜兜轉轉中,沒有找到同為電信基礎設備供應商華為旗下榮耀品牌的感覺,努比亞并沒有發展成為和榮耀一起成為華為智能終端的銷量大戶。 中興和華為,兩個類似的公司,都是從電信基礎設備供應商開始,做運營商貼牌手機開始,分別以中興和華為的品牌開始做手機,然后幾乎同時成立子品牌“努比亞”和“榮耀”。然而,“榮耀”發展成為了華為新的榮耀,努比亞卻沒能讓中興再次“中興”。 今天,中興發展了“天機AXON”系列和“Blade”系列,和其他的千元機系列,似乎是對標華為的mate系列、P系列以及暢享系列,如果不是運營商關系,估計中興在終端店鋪的存在感,會低到忽略不計。 而努比亞,則發展了“X”系列、紅魔游戲手機系列,借助紅魔游戲手機,努比亞在電競手機和小眾游戲手機領域發展了不少用戶,可能整個中興(含努比亞)最大的亮點,是2019年巴塞羅那MWC上,推出的折疊柔面屏的α(阿爾法)系列智能手表(手機)。 聯想在經歷了聯想單品牌之后,隨著互聯網手機的發展,先后成立了樂檬、VIBE、ZUK等系列,還收購了摩托羅拉移動,最終,聯想不僅玩死了自家的聯想品牌,還間接的玩死了摩托羅拉品牌(雖然摩托羅拉移動轉手到聯想手里面的時候已經快死了),還把有設計特色的VIBE玩死,最近又想復活樂檬,而ZUK則讓人不知道這是什么東西,常程接手后,似乎主推LENOVO這個品牌了,算是回到正道,Z5,Z6的發布,通過常程在微博的各種DISS,終于刷了一波存在感。 當然,聯想重回中國區“前十”的新聞,成了聯想最近比較火的“笑點”——即便是前十,又能怎么樣,還不是一樣在“其他”欄目里面呆著。 至于錘子,已經確定被今日頭條母公司字節跳動收購,小辣椒、大可樂等早已不知所蹤,魅族在2015年獲得阿里巴巴投資后沒能趕上發展的大班車,漸漸被拋下,好在珠海市沒什么像樣的科技公司。 在今年4月份,成功變成了珠海市國資委的控股公司了,也許對于魅族來說,這不見得是件壞事。曾經的“中華酷聯”,到現在的“HMOV”,中間伴隨著幾十家幾百家手機品牌的浮浮沉沉,手機市場還在急劇的洗牌著。 02 紅米的獨立,被認為是小米對華為奮起直追的標志,然而,華為系的榮耀品牌,在銷量和銷售額上,都對小米(含紅米)完成摩擦。 但是,紅米的獨立,拉開了第二輪獨立子品牌的(或成立子品牌)的序幕,這一輪的獨立,和2015年前后的那一輪,何其的相似。 2015年前后的手機玩家們,在原有的主品牌基礎上,紛紛成立子品牌,或子系列。 圖片來源:@雷軍 微博 紅米之于小米,魅藍之于魅族,榮耀之于華為,樂檬之于聯想等等,這還不算同樣在小米旗下的MIX系列、NOTE系列;不算華為旗下的P系列、mate系列;不算聯想旗下的ZUK系列、VIBE系列。 更沒有將紅米旗下的數字系列、NOTE系列;魅藍旗下的數字系列、NOTE系列;榮耀旗下的V系列、數字系列;消費者只會傻傻分不清這些手機的品牌、型號,而不會很仔細的去關心一些細節。 而一加品牌的成立,拉開了OPPO進軍線上高端的序幕,一加最新的一加7Pro,不惜重金的向三星定制屏幕,更是肯定這一品牌的線上高端路線。 1月3日,小米集團旗下紅米獨立運營; 1月10日,步步高系的VIVO旗下IQOO成立并獨立運營; 2月17日,聯想旗下手機品牌lemeng手機發布兩條微博,被認為是為回歸做準備; 2月18日,魅族黃章在魅族社區暗示,似乎要重啟魅藍品牌; 5月15日,OPPO子品牌Realme宣布回歸中國大陸市場,發布了全新的系列手機realme X系列,并且,有標準版和青春版之分。 至此,似乎各大品牌的戰爭,又一次從子品牌開始。 小米集團攜小米(MI)品牌及紅米(Redmi)品牌,在2019年年初拉開了新的競爭序幕,而這些子品牌獨立、成立或重啟,無外乎兩個原因: 一是保持主品牌的品牌屬性,延伸主品牌的品牌溢價。比如華為的榮耀,成立后就在國內與小米在線上做貼身戰,而華為品牌則在國際上與三星、蘋果競爭,在國內直接抽身在線下與OPPO、VIVO競爭,一方面榮耀攻城略地,拿下全國電商渠道第一,之后一直雄霸榜首,華為則借助品牌及運營商關系,取得了全球前三,并且拿二爭一的優異成績。 二是子品牌可以共享主品牌的渠道、供應鏈及研發。比如步步高系的OPPO旗下的一加,包括realme,不僅獲得了OPPO的技術支持,還拿到了OPPO的供應鏈關系,甚至OPPO的品質管控; 而步步高系的另一家VIVO的IQOO,同樣獲得了步步高系的供應鏈、品質以及技術支持。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升降攝像頭的全面屏方案,從VIVO的NEX開始,升降攝像頭方案,成功的復制到了OPPO的子系列RENO和realme上面。 子品牌的競爭,在2019年重新進入到新的賽道。華為、OPPO、VIVO持續著對線下的覆蓋,通過榮耀、realme、IQOO來持續對線上市場進行攻擊,而對線上進行攻擊的基礎,就是配置和價格。 通過公開的信息可以看到,無論是榮耀、realme還是IQOO,都在試圖入侵對方的份額,在大廠面前,難受的不只是二線品牌諸如魅族、360之類的,還有護城河不夠寬的企業,畢竟,性價比這個護城河,太容易攻破了。 大廠不是不能做性價比,只是想不想做而已。 03 性價比的終點是“價格戰”,決定價格戰成敗的,是產能、供應鏈及渠道。產能決定了生產成本和供貨,供應鏈決定采購成本,而渠道則決定了銷售成本。 掌握產能的廠商,會在競爭中獲得出貨優勢,現貨供應比什么都強,畢竟有貨賣,和立FLAG賣是不一樣的。當步步高系的OPPO和VIVO自建產線的時候,很多人還寄希望于代工,畢竟制造業最大的沉沒成本,就是廠房和設備。 當華為把終端西遷北上的時候,很多人質疑華為只是想逃離深圳,卻沒有看到自建產線的重要性。即便代工的產量高于自產的產量,也并不影響對產能的控制,控制產能除了能保證供貨外,最重要的一點是:品質管控。品質管控決定了硬件堆疊的使用壽命,和生產環節的質量問題。 圖片來源:網絡圖庫 供應鏈管控,直接決定了采購的物料的議價能力,同樣的物料,KK級的采購價格,肯定比K級采購價格低很多,而采購數量,直接決定了供貨的優先級別——這種東西在發布會上是吹不出來的。而供應鏈技術的采用,進一步限制了產品的競爭力。 同樣的攝像頭,當眾多廠商在爭奪索尼的IMX586鏡頭模組的時候,華為與索尼共研的IMX600及IMX600i,還是華為獨占,你覺得是索尼不想外賣么,不可能的,只不過這顆鏡頭,華為要求獨占而已。 同樣的屏下指紋,VIVO已經用到了第六代了,而友商只提供第五代技術,無他,匯頂科技優先提供給VIVO而已。供應鏈的管控,決定物料的貨期,物料貨期決定了產線的生產,產線的產能決定了市場的供貨,每一個鏈條上,都應該有全面的控制。 銷售環節的競爭,最終決定的是用戶的“腳”,每一個用腳投票的“理性人”,是不會關注一些所謂的數據和配置的,他們需要的是手機,是自己使用的手機,而不是被別人教怎么買手機,怎么用手機。 線下手機終端店鋪,是這類用戶最接近產品的地方,試玩、試用之后才是購買,沒有任何數據和配置,足以抵消掉拿到真機體驗的感受。 04 在和小范討論未來手機趨勢的過程中,小范是即興奮,又迷茫。 興奮的是各大手機品牌都在大力的大力的發展線下渠道,同樣的店面,除了固有的幾個品牌,一些品牌也在試圖進入,終端店鋪的數量在增加的同時,也在大量的萎縮,以前整條街都是手機店門頭的情況變得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種體驗店、旗艦店和授權店。 每一家手機品牌都有不同的支持力度,也有不同的扶持力度,小范直言:引入那個品牌,決定因素還是是品牌給與利潤空間。 迷茫的是,各大手機品牌又都在線上進行大規模的促銷,或者以新品牌的形式在線上銷售。 小范擔心的也不無道理,線上銷售對線下的影響,已經一次次被驗證,線上的銷量越大,則反之線下銷量就更小了,在存量市場中,線上銷售一臺,意味著線下就減少了一臺銷量。加上房租、人工等等成本,小范對于現在這個行業,已經有一定的恐懼了。 05 當大廠對線下渠道的控制力超過一定水平后,推出幾款極具性價比的手機來沖擊市場,不需要多大的功夫,就足以引導流量和輿論導向,就有足夠的力量來吸引用戶和勾起用戶的好奇心。 步步高系把這一環節玩得爐火純青。OPPO的RENO系列,4月19日開售,截止到4月30日,銷量已經突破210萬臺,這和OPPO副總裁沈義人說備貨200萬臺相符,而兩個月過去了,小米9的銷量,還停留在150萬臺之內。 OPPO的realme,已經發布,基本上宣告了其他品牌在1000-2000元價位的優勢,蕩然無存。毫無疑問,realme就是為了OPPO線上性價比屠榜而來。 VIVO的IQOO,以低于小米9一元的價格上市,其目標不言而喻。 圖片來源:iefans.net |
|
來自: Tomsp360lib > 《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