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多數人都可以分成“愚、智、賢”這三種 “愚智賢”就是說我們每個人與生俱來的素質都不一樣。先說一下愚,我們以前學過《愚公移山》這篇課。文章說的是愚公要用家人的力量,努力把太行、王屋兩座山給移走。這個愚的意思是什么呢?我們聽說過一個成語叫向隅而泣,意思就是一個人偷偷的躲在墻角里,背對著他人,面朝那個墻角在那兒哭。 所以,愚就是指心思或者心情、想法陷到一個角落里出不來,沒出路。我們說這種人是想不通、想不開、鉆牛角尖,這叫愚。 智我以前介紹過,它是指是比較聰明、比較通達的人,這樣的人知道有形的物質的變化,比愚人要開放、通達一些。《黃帝內經》在后面章節里也會說到,當人的腎精和元氣能夠通達到我們的七竅或者九竅的時候,我們說這個人很聰明。所謂聰是指耳朵聽得很清楚,明是眼睛很明亮,看得清楚的意思,這叫智。聰明眼亮。 所以,在《愚公移山》里面,愚公的對立面叫智叟,是個聰明的老頭。他勸愚公說你別挖這個山了,但是,這個愚公是一個著名的一根筋。他堅持兩個觀點:他說我的子子孫孫是無窮潰的,而山不加高,所以移這個山沒問題。但是,你想沒想過,愚公沒考慮到這幾個問題:一個人會斷子絕孫的,你怎么保證你就子子孫孫無窮潰了呢?張仲景那么大的名醫,他的家族就因為一場傷寒,十分之幾的人都死掉了;第二,我們都知道青藏高原、喜馬拉雅山都是在印度板塊的沖擊下不斷隆起的,你怎么保證山不加高?所以,愚的人就是這種一根筋思維。 愚人就是不撞南墻不回頭,撞了南墻也不回頭。就是說這個墻太硬,我的頭還不夠硬,還要撞,這是愚的人;智的人就比較開通,也不鉆牛角尖,知道還有其它路可以走;賢的人呢,比這個智層次又高一點兒,就是我們講的開了慧的人。 我們經常說有些人有智無慧,比如說他只能研究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這叫智。就好像現在一些科學家討論中醫時,說要拿證據、拿實證來,否則他就認為中醫是假的。他沒有這種高度的抽象思維能力。 開慧的人是有抽象思維能力的。就好像我們下棋,摸得著棋子,看得見棋盤,咱們倆才能下;賢人,開了慧的人,他們怎么下棋?下盲棋。沒有棋子、沒有棋盤,他們照樣下而且還一步不差;更高級別的那些大師,一人對幾百個人,下得也一步不落,這就叫賢人。 在這兒,它列出了愚人、智人、賢人三種,以后還會講到四種類型,叫真至圣賢,有圣人,有至人,有真人,那就是更開慧的人。在這兒我暫且不論。而大多數人是分成愚、智、賢這三種的。不管我是愚人、智人,還是賢人,我“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我這么養生,最后能達到一個什么狀態呢?“不肖不懼于物”。這句話要分開來說,第一是不肖于物。第二是不懼于物。 愚智賢不肖,不懼于物,故合于道”(2) 什么叫“肖”呢?肖上邊一個“小”字,底下一個月亮的“月”字。它的意思就是相像,很像。比如我們經常說這幅肖像畫的這個人很像誰誰誰。惟妙惟肖我們也經常用,比如說這個人跟誰形似,我們叫惟肖。神似惟妙,妙不可言嘛。“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那是惟妙。但肖在這兒不當“肖”來解,它是通假字,通不屑一顧的“屑”。所以,它的本意是不屑于物。就是對物質,物欲的追求不是很強烈,不把它看得很重,這叫不肖于物。 下面一句叫不懼于物。什么叫懼?可能很多人會認為“懼”就是怕的意思。其實不是,它的意思更寬泛。有恐懼、有驚懼、也有懼怕,但你不能說它就是怕、就是恐、就是驚。 恐、懼、怕的區別 懼和怕有什么區別?懼是豎心旁,如果你懼了,證明它肯定擾了你的神了。懼的右邊我們現在寫的是一個具有的“具”。繁體字它不這么寫,是豎心旁右邊一個瞿秋白的“瞿”。 它的本意是這樣的:你看鳥、觀察鳥,它在那兒一停下來,頭就在來回地看,眼睛瞪得大大的,那種狀態就叫懼。也就是說你受到了刺激,比方說驚、嚇、恐以后表現出的那種目瞪口呆或者是雙目圓睜的狀態。反正就是觸動你了,讓你又開始眼神迷離了。你受到驚喜可能會懼,受到驚嚇也可能會懼,你害怕了也可能懼。 我額外再說一句,我們經常說恐懼,恐和懼完全不一樣。恐是什么意思呢?我們現在老說反恐,恐怖分子。 恐的是心。它上面一個“鞏”字,是指拿繩子捆東西,以前特指拿那種牛皮繩捆。孔子讀《易經》,來來回回的翻著看,最后把拴《易經》的那個牛皮繩都翻斷了三回,所以叫“韋編三絕”。 以前有個少數民族,他們執行死刑的一個方式是什么呀?先拿牛皮繩用水浸濕了,然后勒在人的脖子上。牛皮繩干了以后,它就開始抽緊,然后活活把人給勒死。所以,恐是啥感覺?恐就是你的心好像被一條繩子給勒緊了,提溜起來的那個狀態。我們經常說“我的心都提到嗓子眼了”說的就是這感覺。 或者,有人感覺心里邊給人抓了一下,心抽緊了的那種感覺,比如失戀了。還有人就是心肌梗發作時產生的一種瀕死感,突然一下就覺得自己要死了,不行了。這些狀況都叫恐。 我們生活在這個物的社會里,我們需要物,但是你的內心不要過分地糾纏于它。我們現在都離不開物。住什么房、開什么車、穿什么衣、吃什么飯,這些都離不開物,但不見得你非要把你的心拴在這東西上。 很多人丟了手機好幾天都吃不下飯,這叫“屑于物”。很多人就是因為物的層次上的問題深深地影響到了自己的內心,這也需要一個歷練的過程。 比如年輕人談戀愛,也要把握一個度:不談不對,談得沒把握又失魂落魄,這樣也不行,其實談戀愛就是把心神寄托在一個物上,因為人也是物。結果失去對方以后,飯也吃不下,覺也睡不著,瘦得跟“桿”似的,失魂落魄的,然后學習也進行不下去。這就是過“肖于物”,最后就發展成“懼”于物,死在物上。 愚智賢不肖,不懼于物,故合于道”(3) 我們取名字也要很講究才行。比如說李德全這個名字。德全就是說除了我要做的事情要符合天道。而且,我還要盡可能全面地去符合它,全面的掌握天道。然后,我去做符合天道的事情。這樣叫不危。 不過,名和字是不一樣的。這句話就是說名是你生下來父母給你起的,是你的命,你是不能選擇的。但是,一般上學若干年以后,我們可以給自己起個字。這個你可以自己定。古代人呢,只有你父輩或者你的長輩可以指名道姓地叫你。平輩人或者晚輩只能稱呼你的字以表示尊敬。比如說劉備,字玄德。你可以叫他玄德先生,或者劉玄德,你不能叫劉備。你叫劉備就是在罵人。那個諸葛亮,亮是他名,孔明是他字。你可以叫孔明先生,諸葛孔明也行。亮可以自稱,亮公某某,他自己叫自己沒事。別人一上來叫他亮,那你就是罵他。所以,我們現在好多中國人都是有名無字。 見到一個人,敢問你尊姓大名。這是傳統,現在都丟掉了。但請你記住,我們的這種風俗習慣背后有莫名的這種能量和信息,你還是尊崇為好。 慧然讀物,妙不可言 古代的愚智賢等人因為“不肖不懼于物”,所以能夠“合于道”。什么叫“合于道”?天地的變化叫道。所謂天人合一就是說你的所作所為符合自然的變化,這樣的境界是養生的最高境界。如果你按我們前段講的黃帝的老師岐伯講的這套方法去做的話,作為一個人,你就合于天道了。這樣的結果就是既長壽,又健康,而且,生活有質又有量,活得還很愉快。 古人講的天人合一是一種非常美妙、妙不可言的境界。天地的變化氣象萬千,天人合一主要是說你內心的感覺要和氣象變化產生和諧共振。天地的振動傳到你這兒,你就應該把自個的身體像調收音機一樣,調到那個波段,然后,“嘩”的一下,美妙的音樂就出來了。所以,真正的開慧不是靠死讀書。你腦子里面的東西通過修煉,然后“啪”的一下就“開竅”了,有人把這叫做“慧然讀物”。六祖慧能也是不識字的,為什么他能成為一代宗師呢?他就是修煉到了這種“合于道”的境界,然后在某年某月的某個時刻,一下開物開竅了,天底下的什么學問,他都知道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