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沒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個有了英雄卻不知敬重愛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藥的,有了偉大的人物,而不知擁護、愛戴、崇仰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 。” ——郁達夫在紀念魯迅大會上的講話 對筆者這般出生在和平年代的人來說,沒有親歷戰爭,自然沒有辦法切身體會戰爭的真實恐怖。 但即便如此,哪怕只是在電視上感受戰爭,我都會不自覺感到一陣心悸。 說起戰爭,就不能不提抗日戰爭。在那個浴血奮戰的年代,即便武器裝備落后甚多,也依然不能阻擋仁人志士保衛國家的決心。 而今天筆者要講述的,就是抗戰期間,一位為國拋頭顱灑熱血的,17歲少年的故事。 那是在1941年9月,彼時,日本駐守湖北宜昌的守軍剛剛被抽調近半去參加第二次長沙會戰。 在當時,國民黨第六戰區司令官陳誠決心趁日軍空虛之際,將宜昌收復。 9月底,國民黨第94師對日軍發起猛烈進攻,可奈何宜昌地區山地險要,易守難攻。因此,即便日軍在人數上不占優勢,但憑借地利,94軍一時竟然也奈其不得。 彼時的戰爭,其慘烈程度更是超乎想象。 長達11天的拉鋸戰,使得面積不大的主要戰場——饅頭山上橫尸遍野,甚至連那里的石頭都被鮮血染紅。 這場戰爭持續到最后,雖然負責進攻的94軍第121師付出了巨大的傷亡,縱使在戰爭過程中無一人后退,但最終很遺憾,還是沒能拿下陣地。 當然,駐守在此的日本軍隊也為此付出了相當的代價,主力幾乎被打殘。 在戰爭結束后,日本人打掃戰場時,意外發現了一個年齡不大的戰士。 他的身邊撐著兩具戰友的尸體,躺在半人高的戰壕里,奄奄一息。 雖然這名小戰士身上的子彈已經全部打光,但面對著遠道而來、踐踏其家園的日本侵略者,他目光平靜,面沉似水。 可想必內心定是極為憤怒。 他沉默著一言不發,但日軍卻想要從他嘴里問出些什么。 終于,在對峙許久之后,日軍少尉奈良操著一口不太流利的漢語詢問年輕的士兵,你為什么要上戰場? 為什么要上戰場?這不是明知故問嗎! 只見少年虛弱地抬頭瞅了一眼面前的日本軍官,然后猛然答道:為了保家衛國! 可以說,這六個字雖然聲音不大,但其中蘊含著的那股視死如歸的信念,卻讓當場的日軍先是感到驚嚇,然后有不少人被這句話所感染,頓時淚濕了眼眶。 在之后的詢問中,日軍少尉成功知曉了這支與之他們作戰的部隊來自四川,而眼前的重傷少年也只有區區十七歲。 不僅如此,在交談的過程中,日軍少尉發現士兵腳上的鞋已經破爛,可他背后的包里卻放著一雙新鞋,于是就問他為什么不穿新鞋。 少年回答道,等到戰爭勝利再穿。 在說到這段話時,他的表情是那么理所當然,似乎已經預見到了這場戰爭即將勝利。 但遺憾的是,由于身負重傷,在戰士說完這句話后不久便昏死過去,再也沒有醒來。而日軍也感慨于中國軍人的血性,就下令將其在饅頭山上厚葬。 不得不承認,在那場由日本發起的侵略戰爭中,無數軍人為此倒下,再也沒有將來。 但是,像這位少年一樣的軍人還有很多,甚至可以說數不勝數。 川人不曾負國,國人亦不負川! 雖然有太多犧牲者的姓名無人知曉,但他們的功績必將萬世流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