嶗山古稱勞山、牢山,清代更名稱“嶗山”。嶗山風景區位于膠東半島的東南部、青島市區東約40公里,地處黃海之濱,山海相連,景色優美,氣候宜人,是著名的旅游風景區。
嶗山的主峰“巨峰”又名“嶗頂”,海拔1133米,為中國海岸線第一高峰,歷來譽為“海上第一名山”。嶗頂是一座巨大的花崗石巖巒,層疊而起的石崖峰勢雄偉,素有“萬山之祖”的尊稱。巨峰四周,奇峰環列競秀。登頂極目遠眺,惟見云游浪卷,天水一色。若日出霞蔚,更有“巨峰旭日”的妖嬈景觀。
嶗山的東部高聳,懸崖傍海,海岸曲折多姿,尤以東北面的仰口灣最為奇秀。仰口灣的海灘寬闊平展,沙質優良,海水澄碧,是嶗山腳下一處風光秀麗的海濱浴場。岸上群峰峭拔,爭奇斗異。乘坐纜車或攀爬登頂,仰口灣美景可一覽無遺。  一條發源于嶗頂的小河,蜿蜒從嶗山中部流過,至膠州灣入海。游人行經河畔小路,轉折處須涉水而進,共九涉,故稱“九水”。柳樹臺以南為南九水,以北為北九水。這里奇峰怪石、懸崖幽谷融為一體,深潭激流、飛泉瀑布交相呼應,形成一幅絕妙的山水畫廊。且空氣濕潤,氣候清涼,素有“小關東”之稱,是著名的療養避暑勝地。
嶗山的道家文化源遠流長。先秦即有方士巫師在此餐露修煉,唐宋時道教肇興,元明達到鼎盛。邱處機、張三豐等仙長曾先后入嶗山修煉,全真派的“北七真”在此各創宗派、爭建道觀,號稱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嶗山灣畔蟠桃峰下,始建于西漢的“太清宮”三面環山,一面臨海,是嶗山作為道教名山的標志。宮內漢柏唐榆古木參天,奇花異卉紅艷似火,殿堂道院清淡雅致,全真派“第二叢林”名不虛傳。
更得一提的是,《聊齋志異》的作者蒲松齡曾在太清宮一帶隱居,寫下了《嶗山道士》妙筆篇章,嶗山的名聲更得以遠播四方。
木訥叟柏森記于木訥齋
(郵圖來自網絡)
郵票信息:2000-14 嶗山(T) 2000-07-15 國家郵政局發行1996萬套 全套4枚
總面值5.20元 50x30mm P12 版式 4x10 影寫版 楊文清設計 北京郵票廠印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