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部撞擊綜合征 肩部撞擊綜合征,是肩袖、肱二頭肌長頭腱等結構在病理狀態下受到摩擦、擠壓、撞擊,引起炎癥、損傷等的一種病理改變,以慢性肩關節疼痛和活動障礙為主要臨床表現。 1972年NEER通過尸體和臨床研究提出,肩峰下撞擊綜合征是導致慢性肩痛的主要原因之一,其認為肩袖組織是撞擊于肩峰的前方1/3、喙肩韌帶。肩鎖關節,并不單只撞擊于肩峰的外側部分,肩袖撞擊綜合征主要集中在崗上肌附著于肱骨大結節處,各種突起(骨刺、骨贅、增厚的肌腱等)的形成,致使肩峰下間隙變窄,從而導致肩袖的磨損或撕裂。 一:肩部撞擊綜合征分型 肩峰下間隙又被稱為“第二肩關節”,它的上界由肩峰、喙突、喙肩韌帶及肩鎖關節構成,下界是肱骨頭。間隙內包含崗上肌腱、崗下肌肌腱、二頭肌腱長頭,喙肱韌帶和肩峰下滑囊等結構。肩峰下間隙的寬度因人而異,平均距離為9-10mm。 廣義的肩部撞擊綜合征包括以下三型:1.肩峰下撞擊綜合征,發生于肩峰下間隙,既由喙肩弓和肱骨頭上部、肱骨大結節形成的間隙,以崗上肌肌腱損傷為主。 2. 喙突下撞擊綜合征,發生于喙突下間隙(由喙突和肱骨小結節形成)可損傷肩胛下肌肌腱、喙肱韌帶和肱二頭肌長頭腱等結構。 3. 內撞擊綜合征,發生于崗上肌肌腱、崗下肌肌腱和關節盂唇后上方之間。 狹義的肩部撞擊綜合征指的是肩峰下撞擊綜合征。 二:病因 導致撞擊綜合征的病因很多,最常見的是各種外部原因導致的崗上肌出口的狹窄,包括肩峰形態異常,肩峰傾斜、肩鎖關節病變(骨質增生、骨伽形成等)、肩峰前下方骨刺及喙肩弓增厚。 肩部形態學分類: 1、扁平型,既肩峰下部平直。 2、弓型,既肩峰下表現的弧度和肱骨頭表面大致平行。 3、鉤型,肩峰前部有突出的鉤狀結構,此型最容易導致對崗上肌腱的撞擊,從而產生肩袖損傷或撕裂。研究表明,80%的肩袖撕裂患者存在第三型的肩峰。 三:臨床表現 肩痛和肩部無力是撞擊綜合征的主要癥狀。 四:MRI表現 崗上肌肌腱撕裂是撞擊綜合征最直接的征象。表現為崗上肌肌腱正常低信號的連續性終端、撕裂處在T1WI和PDWI呈中等信號,T2WI上則為高信號。部分撕裂分為關節面、滑囊面和肌腱內的撕裂,滑囊面較關節面的撕裂更難以顯示,此時,MR造影有助于提高滑囊面撕裂的顯示,表現為滑囊下緣毛糙不整,有時候伴有關節積液。 肌腱內T2WI高信號提示可能有肌腱內撕裂。完全撕裂表現為崗上肌肌腱連續性中斷、斷端回縮、肩關節囊與肩峰下滑囊想通等,慢性者還可以見到肌肉萎縮表現。 肩關節MRI常規掃描對肩袖完全撕裂的敏感性及特異性均高于90%,和關節鏡檢查有很好的吻合度。 鉤狀肩峰導致撞擊綜合征(上圖) A斜矢狀位T1WI示肩峰鉤起(箭頭),B斜冠狀位脂肪抑制PDWI課件肩峰下滑囊炎(箭頭);C/D分別為斜冠狀位脂肪抑制PDWI及關節腔內造影,可見崗上肌腱部分撕裂,造影劑滲入肌腱內。 肩峰的位置底下導致的撞擊綜合征(上圖) 肩峰下的骨刺形成,導致的撞擊綜合征(上圖) |
|
來自: 果果vwypsi7myq > 《肩關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