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轍雖然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但從他論膽銅法的陋見,可以看到其極度保守、不通事理的一面。 蘇轍 蘇轍被章惇貶到廣東循州龍川縣后,寫了一部筆記,叫《龍川略志》。 其中有一篇《不聽秘法能以鐵為銅者》,蘇轍回憶自己當戶部侍郎時,當在元祐二年至元祐四年(公元1087-1089年),有一個商人來到戶部宣稱自己能用膽礬水點鐵成銅。 蘇轍卻用一番不通的大道理把這個商人打發走了。 蘇轍說:朝廷禁止私自煉銅,你卻敢干,的確是秘法了。現在你來官府實驗,則會被其他人得知你的秘密,那就不是秘密了。現在我掌管朝廷財政大權,用你的辦法來禍亂朝廷法律,我才不干呢! 商人聽了蘇轍的話,氣得只翻白眼,然后托關系進了政事堂演示自己的點鐵成銅的秘法。 蘇轍還在繼續嘲笑這個商人,給了他一把碩大的斬馬刀,讓他把這把鐵刀變成銅刀試試! 商人更郁悶了,說可以將鐵煉出一層銅泥,但無法把整個鐵刀變成一個銅刀! 蘇轍沒有說下文,估計最后不了了之了。(《長編》在元祐二年至四年全無膽銅法的記載。) 膽礬 膽礬是五水合硫酸銅,鐵比銅活潑,可以在膽礬溶液中將銅置換出來,相當于用廉價金屬置換成貴重一點的金屬。在古代這是一種相當先進的煉銅工藝,比燒煉銅礦法節約大量燃料成本。 蘇轍所說的商人,極有可能就是江西德興的著名膽銅法發明家張潛。 張潛在元祐年間,被蘇轍等保守的舊黨碰了一鼻子灰,只好回老家繼續改進膽銅工藝,并由兒子張磐協助撰寫《浸銅要略》,在紹圣元年(1094年)定稿。 宋哲宗 宋哲宗在紹圣年間起用新黨,張潛看到了新的希望,派兒子張甲將《浸銅要略》獻給朝廷。新黨如獲至寶,先在信州鉛山場進行試點,逐漸推廣到韶州岑水場、饒州興利場。 紹圣五年,宋哲宗還專門下敕文,要求加強監管征收,禁止私煉膽銅。 宋徽宗崇寧元年(1102年),負責銅礦的官員游經報告:
崇寧二年到大觀年間,全國的膽銅產量每年都在一百萬斤以上,大大緩解了北宋的錢荒問題。 到了南宋時期,雖然銅產量下降,但膽銅比例到了八成以上。 蘇轍嘲笑的膽銅法,最終給宋朝帶了巨大貢獻。 參考文獻:蘇轍,龍川略志 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 張潛,浸銅要略 人是沂藍書院趙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現代史,繼承章太炎學派唯識史觀學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