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人之惡勿太嚴,要思其堪受; 教人之善勿過高,當使其可從。 ——《菜根譚》 一、攻人之惡勿太嚴,要思其堪受 很多人,在說人短處時,喜歡先來一句“我這個人啊,就是刀子嘴, 豆腐心”。潛臺詞,就是我可以說你的不好,但是你不要反過來說我的不是啊。 但是,當你說了對方的不好時,一句“我這個人啊,就是刀子嘴,豆腐心”就真能讓對方不記恨你? 那是把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互動這事兒簡單化思考了。 這樣的人,不明白一個道理:攻人之惡,如果對方不接受,其實最終是在攻自己。 沒有人會無緣無故接受你的批評指責的。 特別是在相互之間還不熟時,如果你這么說,這么做了,即便對方表面對你沒有什么,但是心里也很容易會埋下記恨你的種子。 即便沒有記恨你,下一次,他一定會盡量遠離你。因為,你的“刀子嘴, 豆腐心”會讓他感到厭惡。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你身邊的人,對你都敬而遠之。那么,你可能要反省了。是不是你打著“豆腐心”的旗幟,“攻人之惡”,很久了? 真正有水平的“攻人之惡”是絕不會直言直語,找一些諸如“豆腐心”之類冠冕堂皇的東西來當煙霧彈的。 他一定會根據對象,靈活調整自己的角色和說話方式。正所謂,千人千面。 比如,對方是誠心求教,又非常信任他,他可能就會直話直說; 如果,對方只是社交上的謙虛之詞:“請多多批評”,那么他也只會給對方一個禮尚往來:“不敢,不敢,相互學習”; 而如果對象是他的學生、子女等,是需要被教育的對象,他則可能非常嚴厲。 你去看看很多高境界的老師,其實都會有這種風格。 對外人,他非常的和善、平易近人。但是,對親近的,如弟子、孩子之類的近人,他卻非常嚴厲,看到問題,毫不客氣。 為什么有這種差別對待? 背后,就是一個“思其堪受”的問題。跟生疏的人交流提意見,因為沒有共識基礎,輕易責人短處,很容易引起對方的不滿。 而親近的人,因為長期共處,你是真心還是假意為他好,都心知肚明。自然就不必繞彎子。 所以,責人短處,一定要以對方的接受度為前提。否則,只是結怨而已。 二、教人之善勿過高,當使其可從 有一位老師,做家教,單獨輔導一個學生。 她心地善良,是那種你要她幫忙做八分的事情,她通常會給你做十分事情的人。 輔導這個學生,也是如此。本來家長的要求只是要她幫忙輔導一下作業,但是,她除了學生本來的作業,還會非常熱心,且免費給這個學生多做一些額外輔導。 另外,看到這個學生養成了好多壞習慣,這位老師也想努力把孩子的壞習慣也糾正過來。 然而,學生并不領情。 這學生本來就厭學情緒很重,不想學,見老師,還要給她學更多,反而在基本作業上更磨蹭了。能夠10分鐘背完的,她就硬是要整出20分鐘,半個小時來。 結果,這位老師很苦惱:為什么,我這么盡心盡力,免費教她,她還不樂意。這小孩真的是沒救了! 看起來,這是老師的善良、無私。但,仔細分析,實際上,這是一位不合格的老師。 她的不合格,不是因為能力,而是因為自私。 為什么這么說? 這位老師,以為自己是在“教人之善”,但實際上,并不是。她真實的心理是在找感覺。找一種被人尊為“師”,被敬仰的美好感覺。所以,她額外輔導的根本動機,實際是想借別人的成就來滿足自己的虛榮。 反觀自身,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其實都有這位老師的影子。 見誰都想指指點點,顯得自己很高明的樣子。特別是在自己擅長的東西上,經常是一開口就眉飛色舞,滔滔不絕。生怕別人不知道你會這,會那。 但是,通常呢,別人并不見得100%配合你,乖乖地被你教育。相反,很多時候,會對你的行為表示反感。因此,你越講,人家越不配合。 所以,《菜根譚》這里說“教人之善勿過高”,實際上,就是在批評人“好為人師”這個毛病。在罵世人,總喜歡站在高處,瞎指點。很多時候,連對方是什么情況都沒搞清楚,就敢給人出謀劃策。 這不是在“教人之善”,只是想被人稱揚的自私的虛榮心在作怪。所以,實際上,好多時候,我們明明藏著“刀子心”,卻說自己是“豆腐心” 那,是不是在“教人之善”時,就不能好為人師,不能帶著自己的虛榮心呢? 后面一句“當使其可從”,給出了答案。簡單說,就是,不管你是出于虛榮也好,真心想幫助對方也好,這些都不是重點。 重點是,你的建議一出,對方是不是能夠用、愿意用。 如果,對方能用、愿意用,這就是正確的“教人為善”的姿勢。那么,這個“教人為善”就是一樁既滿足了你的虛榮,又真正幫助到了對方的美事。 如果,對方不能用,不愿用,它就是一次錯誤“教學”。錯誤,就是錯誤,即便你有一個萬個真心。錯誤也不會因為你的真心,就變成“正確”。 總結:要讓別人接受你的指責或者指點,你說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別人愿意以怎樣的方式接受你所說!低手,往往只重前半句,而高手則重后半句! |
|
來自: 無為館藏 > 《人生、感悟、哲理、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