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神生章第二十二:老君曰:神生形,形成神。形不得神,不能自生,神不得形,不能自成。形神合同,更相生,更相成。神常愛人,人不愛神#1。 解:有無相生。如天地之橐龠。如杯子,有體而空無可用。二者缺一不可。 - 23常安章第二十三:老君曰:圣人常安,與天地俱安,而鬼神通。眾人皆安其所不安,即不安矣。蓋天道減盈滿,補虛空,毀強盛,益衰弱,損思慮,歸童蒙,塞邪知,圣人之樸也。是以天下尚孝,可謂養母,常能愛母,身乃長久。 解:圣人常清靜,可與鬼神通。若有若無全矣,若大道之清靜長久矣。 - 24身心章第二十四:老君曰:身之虛也,而萬物至,心之無也,而和氣歸。故善養身者,藏身於身而不出也,藏人於人而不見也。故君子之治,必先死於國,既死不亡,其國盛也。民不敢散,更復充也。若能知常,施行反也,眾人歡樂,用生生也。動而失之,壽命竭也。夫天下大物哉,甚綿綿也,冥冥混沌不可知也。知之者去之,欲之者離之,近之者遠之。是以圣人非托於天下,亦非托於鬼神,亦非托於萬物。常以虛為身,亦以無為心。此兩者,同謂之無身之身,無心之心,可謂守神。守神玄通,是謂道同。 解:這一章比較重要,敘述了如何做到無身無心。總結一下就是身之虛也,而萬物至,心之無也,而和氣歸。那么如何做到呢?藏身於身而不出也,藏人於人而不見也。故君子之治,必先死於國,既死不亡,其國盛也。民不敢散,更復充也。若能知常,施行反也,眾人歡樂,用生生也。藏身于身,藏人于人,就是無身無心,若有若無。先去有知有見,就是先死于國,有知有智有王,所有的有,先死于國,就是無知無見。我空無了,但是死了沒有,沒有,只是歸于了平談和無見無智,所以是歸于了樸,歸于了民,因為身體(國)沒有了主見和有知,所以就萬花齊放了,給予了民一個好的生存環境,一個空無的良好環境,所以民復充也,民就來了,氣自來居之,神自來居之,充實了你我這身體或身心。就象一個杯子,空了無了,可以裝很多東西一樣。我空無了,大道自來居之,大道自來用之,大道來去自然之。身虛無國界,心虛無知界,身雖有,但卻若無,心雖有,但若無,所謂無身之身,無心之心,這就是守神了,守神則玄通,玄通則道同。 - 25無思章第二十五:老君曰:智士無思慮之變,常空虛無為恬靜,修其形體,而萬物育焉。變者貪天下之珍,以快其情。然後兵革四起,禍生於內。國動亂者,而民勞疲也。夫國以民為本,民勞去者,國立廢矣。所謂出其無極之寶,入賊利斧戟也。是以圣人無為無事,欲安其國民也。故曰:子能知一,萬事畢。無心德留,而鬼神伏矣。 解:真正的智士無思慮之變,無欲無求,次來次滅了,有了必亡,他明白道理的,所以常空虛無為恬靜,所謂“修其形體',就是修無身之身無心之心,而合大道而自然生育萬物。所以說,能知大道,守一無為,萬事畢。無心德自來留,通于萬物,萬物泰和。 - 26我命章第二十六:老君曰:我命在我,不屬天地。我不視不聽不知,神不出身,與道同久。吾與天地分一氣而治,自守根本也。非效眾人行善,非行仁義,非行忠信,非行恭敬,非行愛欲,萬物即利來。常淡泊無為,大道歸也。故神人無光,圣人無名。 解:吾與天地分一氣而治,都是在大道之母下平行的存在,所以是分一氣而治,所以是守其大道之根本也。所以是我命在我,不在天地,我同道一,所以與道同久。常淡泊無為,大道歸也。 - 27兵者章第二十七:老君曰:兵者天下之兇事也,非國之寶。寶之者,而不用也,用之者,動有亡國失民之患也。是以圣人懷微妙,抱樸質,而不敢為#2與天下交爭焉。雖有猛獸不能據也,雖有蜂躉蟲蛇不能螫也,雖有兵刃弗能害也。以其積德玄通故也,是以天下莫能害焉。 解:這一章并不重要。圣人懷微妙,抱樸質,而不敢為與天下交爭焉。兵者可以為兵,也可以說成是一種方法或捷徑。圣人無心,別說是捷徑了,連有都不有,若有必爭,必害。兵者,那更不用說了。 - 28柔弱章第二十八:老君曰:天下柔弱莫過於氣,氣莫柔弱於道。道之所以柔弱者,包裹天地,貫穿萬物。夫柔之生剛,弱之生強,而天下莫能知其根本所從生者乎。是故有以無為母,無以虛為母,虛以道為母。自然者,道之根本也。 解:這一章算是比較重要吧。這無,也有大無小無啊,小石頭相比大山是小有,水相比石頭是小有,空氣相比水是小有,道比空氣還小,所以越小越柔弱,越柔弱越不爭,越柔弱越”無“,越無越能生有,越無越能包含的萬物越多,或者越多的萬物來居。所以,我們要退啊退,退到極柔弱,所謂致虛極,守靜篤的境界。這一章算是從另一個角度來告訴我們大道的原理。 - 29民之章第二十九:老君曰:民之所以輕命早終者,民自令之爾。非天地毀,鬼神害,以其有知,以其形動故也。是故無有生有,無形生形,何況於成事而敗之乎。人欲長久,斷情去欲,心意以索,命為反歸之,形神合同,固能長久。 解:這一章不是很重要。那么人為什么會死?前幾章已經說了。民為什么會死?因為自作自受,自咎也。并不是天地毀,鬼神害,道乃自招也嘛,也是天地毀鬼神害,但是自己招的。因為有,所以亡。也給我們指了一條明路:人欲長久,斷情去欲,心意以索,命為反歸之,形神合同,固能長久。 - 30天下章第三十:老君曰:人雖在天下,令意莫在天下;人雖在國,令意莫在國;人雖在鄉,令意莫在鄉;人雖在家,令意莫在家;神雖在身,令神莫在身,是謂道人。 解:這意思就是說不要自以為是,為是致是,眼見為是,有知為是等。是亦本非,在所用正。所字非字,乃知其誠。你我父母是我父母,也非我父母,大道也是我父母,不要被所知所見所拘束了思維。這一段就是從主觀意識來說,令意莫在就可以了。若在,神如何來居?! - 31意微章第三十一:老君曰:患生不意,禍生絲微。善生於惡,利生於害,大生於小,難生於易,高生於下,遠生於近,外生於內,貴生於賤,動生於安,盛生於衰,陰生於陽,是故有無之相生,虛實之相成。是以有歸有,無歸無也。 解:這章與28章相通。也可以連貫。有必有,無必無,有歸有,無歸無。若是能柔弱致極,有者次來次滅,則常無矣。這一章是意微章,大概的意思是要我們重視微小的事物,小會發展成大,所以要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 32在道章第三十二:老君曰:人在道中,道在人中。魚在水中,水在魚中。道去人死,水乾魚終。故圣人自知返歸未生,捐棄驕奢,絕除憂思。是故形隱神留,天下歸焉。無為無事,國實民富,保道蓄常,是謂玄同。 解:這里給我們做了一個比喻,道如水,人如魚,是相互包含的。如果你我固執,失道了,就如魚缺了水,必死。 - 33有國章第三十三:老君曰:有國者,其根深也。天地覆載,萬物蓄養,金玉重寶,不積留也。夫外天地者,有天地。外其身者,而壽命存也。是以君子善人之所不善。不善者吾亦善之。喜人之所不喜。樂人之所不樂。為人之所不為。信人之所不信。行人之所不行,是以道德備矣。 解:這一章與30章貫通。全有全信,同于大道自然天地萬物。那么如何全有全信?必須空無,大道自然來去自然,同也。 - 34皆有章第三十四:老君曰:道非獨在我,萬物皆有之。萬物不自知,道自居之。眾人皆得神而生,不自知,神自生也。君有德施於百姓,百姓不自知受君之德也。是故圣人藏神於內,魄不出也。守其母,其子全,民熾盛,保其國也。玄虛積充,受命#3長也。人能圖知#4天地萬物,而不自知其所由生,反命歸本,是大不知也。 解:這一章是上一章的延續。 - 35治身章第三十五:老君曰:治身之道,先隱天地,靜居萬物之始。夫圣人通玄元,混氣思以守其身。俗人以情愛貪欲以守其身。此兩者同有物而守其身,其道德各異焉。 解:這一章與26章貫通。合大道而自然。 - 36道德章第三十六:老君曰:道德天地,水火萬物,高山深淵,各有所歸。夫道非欲為虛,虛自歸之;德非欲於神,神自歸之二,天非欲於清,清自歸之;地非欲於濁,濁自歸之;濕非欲於水,水自歸之;燥非欲於火,火自歸之;萬物非欲見於形,形自見之。高山大澤非欲於飛鳥虎狼,飛鳥虎狼自來歸之;深淵河海非欲於魚鰲蛟龍,魚鰲蛟龍自來歸之。人能虛空無為,非欲於道,道自歸之。由此觀之,物性豈非自然哉。 解:此章與20章相通。天與地守一,一是大道所生,虛無也。雖天地各異,但皆守一虛無,故能為道所用。人能虛空,并非欲空,欲空也有欲也是有,是要真空,空無了大道自來歸之居之。可以多讀讀原文,原文敘述的很精細。不是山林讓老虎來的,是山林適合老虎來,所以它就來了。 - 37善惡章第三十七:老君曰:百姓行善者,我不知也;行惡者,我不知也;行忠信者,我不知也。是以積善善氣至,積惡惡氣至。是故圣人言,我懷天下之始,復守天下之母,而萬物益宗,以活其身。吾意常不知,安能知彼行善惡焉。積善神明輔成,天道猶佑於善人。 解:這一章是第26章的延伸。不重要。可以不讀。圣人守一,無分別,那來的善惡?若有善必生惡。對比才有善惡,圣人常無,那有的比?!圣人柔弱不爭,那有的比?!但是最后說了,積善神明輔成,天道佑之,也就是說是有好處的。但圣人是高于這個層次的。 - 38寂意章第三十八:老君曰:吾道淡泊寂,意死者生,靜而復命也。生生積浸潤,滋汋留滯,玄冒沾洽,元氣包之,其根蓋深。乃四固,中無心,故能致萬物精華。無極之物,自然來歸之,以其空虛無欲故也。 解:《道德經》致虛極,守靜篤。有而無極,有而空虛。 - 39戒示章第三十九:老君曰:喜,吾重告爾,古先生者,吾之身也。今將返神,還乎無名。絕身滅有,綿綿常存。吾今逝矣,亦返一原。忽焉不見,斯須,館舍光炎,五色玄黃。喜出中庭叩頭曰:愿神人復一見,授以一要,得以守元。即仰睹懸身坐空中,去地數十丈。其狀金人,存亡恍惚,老少無常。〔老君〕曰:吾重誡爾,爾其守焉。除垢止念,靜心守一。眾垢除,萬事畢,吾道之要也。誠竟復隱。喜不知所之,泣涕追慕,退官托疾,棄念守一,萬事畢矣。 解:除垢止念,靜心守一。眾垢除,萬事畢,吾道之要也。 - 西昇經卷下竟 - #1此句之下,《西昇經集注》尚有二句:『故絕圣棄智,歸元知也』。#2『而不敢為』,《西昇經集注》作『而不敢有為』。#3『受命』,《西昇經集注》作『壽命』。#4『人能圖知』,《西昇經集注》作『人能徒知』。 - 簡化一下: 22神生形,形成神。形神合同,更相生,更相成。 23圣人常安,與天地俱安,而鬼神通。 24身之虛也,而萬物至,心之無也,而和氣歸。常以虛為身,亦以無為心。此兩者,同謂之無身之身,無心之心,可謂守神。守神玄通,是謂道同。 25智士無思慮之變,常空虛無為恬靜,修其形體,而萬物育焉。 26吾與天地分一氣而治,自守根本也。常淡泊無為,大道歸也。 27圣人懷微妙,抱樸質,而不敢為與天下交爭焉。 28天下柔弱莫過於氣,氣莫柔弱於道。自然者,道之根本也。 29民之所以輕命早終者,民自令之爾。人欲長久,斷情去欲,心意以索,命為反歸之,形神合同,固能長久。 30人雖在天下,令意莫在天下;人雖在國,令意莫在國;人雖在鄉,令意莫在鄉;人雖在家,令意莫在家;神雖在身,令神莫在身,是謂道人。 31患生不意,禍生絲微。是故有無之相生,虛實之相成。是以有歸有,無歸無也。 32人在道中,道在人中。魚在水中,水在魚中。道去人死,水乾魚終。無為無事,國實民富,保道蓄常,是謂玄同。 33有國者,其根深也。天地覆載,萬物蓄養,金玉重寶,不積留也。夫外天地者,有天地。外其身者,而壽命存也。 34道非獨在我,萬物皆有之。萬物不自知,道自居之。守其母,其子全,民熾盛,保其國也。玄虛積充,受命長也。 35治身之道,先隱天地,靜居萬物之始。夫圣人通玄元,混氣思以守其身。 36人能虛空無為,非欲於道,道自歸之。 38吾道淡泊寂,意死者生,靜而復命也。無極之物,自然來歸之,以其空虛無欲故也。 39除垢止念,靜心守一。眾垢除,萬事畢,吾道之要也。誠竟復隱。喜不知所之,泣涕追慕,退官托 西昇經卷下竟 - 文/遲程陽(原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