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中醫劉醫生 “濕氣重”這是我們在生活中經常聽到的一種說法。濕氣重是濕邪侵襲人體所致的一種疾病狀態。濕邪和風、寒、暑、燥、火并稱為外感六淫邪氣。濕邪的特點就是黏黏糊糊,不清爽,呈現裹束感。致病,很少單獨出現,經常和寒邪、熱邪搭檔組隊,侵襲我們的身體,引發各種疾病。 正值夏季的到來,許多人感覺身體的濕氣越來越重,這其實主要是濕熱重,下面老劉就教大家用好2味草藥,助大家趕走“濕熱”! 1、黃芩——清熱燥濕、清肺火、解毒、安胎 《本草經疏》:黃芩『其性清肅,所以除邪;味苦所以燥濕;陰寒所以勝熱,故主諸熱』。 別名 淡黃芩、淡芩、子芩。 性味 性寒,味苦。 歸經 入肺、膽、脾、大腸、小腸經。 用量 3~9克,煎服。 養生功效 黃芩本名“芩”,是為芩草,因草色黃而有俗名“黃芩”。黃芩以根入藥,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安胎等功效。黃芩能瀉上焦肺火,清腸中濕熱,為臨床常用藥物。 清熱燥濕 黃芩清熱燥濕作用頗強,適用于濕溫發熱、胸悶、口渴不欲飲,以及濕熱瀉痢、黃疸等癥。 瀉火解毒 黃芩能清實熱,瀉肺火,用于熱病高熱煩渴,或肺熱咳嗽,或熱盛迫血外溢的吐血、衄血、便血、崩漏,以及熱毒瘡瘍等癥。 安胎 黃芩又有清熱安胎作用,可用于胎動不安,常與白術、竹茹等配合應用。 消炎抗菌 黃芩所含的黃芩苷等成分,具有抗菌作用,對多種細菌、皮膚真菌、鉤端螺旋體等都有抑制作用。 服用指導 脾肺虛熱者忌之。 黃芩惡蔥實,畏丹砂、牡丹、藜蘆,不可同用。 黃芩生用,清熱瀉火;炒用,減弱寒性,用于安胎;用酒炒制,清上焦濕熱;炒至黑色,即成黃芩炭,用于止血。 黃芩配以柴胡,則清透解熱;配桑白皮,則瀉肺火;配黃連,則清熱瀉火而燥濕;配白芍,則清熱止痢而除痛;配白術,則清熱補脾而安胎。 藥飲養生方 黃芩白術湯——清熱安胎 黃芩3~5克,白術15~20克。取黃芩研為細末,用白術煎濃湯調服。有清熱安胎的功用,可治熱甚所致的胎動不安、滑胎等癥。 黃芩茶——止嘔 黃芩10克。黃芩用500毫升水煎至200毫升,分次頻頻飲服,可治妊娠嘔吐。 2、黃連——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神農本草經》:黃連『主治熱氣、目痛、眥傷、泣出、明目、腸澼、腹痛、下痢、婦人陰中腫痛』。 別名 川連、川雅蓮、細川連、小川連。 性味 性寒,味苦。 歸經 歸心、脾、胃、肝、膽、大腸經。 用量 2~5克,煎服。 養生功效 黃連性寒,味甚苦,能瀉心火、解熱毒,為治痢止嘔的要藥。 清熱燥濕 黃連清熱燥濕的作用很強,適用于濕熱內蘊、胸中煩熱痞滿、舌苔黃膩、黃疸,及腸胃濕熱、嘔吐、瀉痢、痔瘡等癥。 瀉火解毒 黃連為瀉火解毒要藥,用于熱病高熱、口渴煩躁、心火亢盛、失眠、心煩、血熱妄行、吐血、衄血及熱毒瘡瘍等癥。 瀉胃火 黃連還可用于胃火熾盛的中消證。以黃連汁點眼治火盛目赤,涂口治口瘡。 服用指導 黃連大苦大寒,過服久服易傷脾胃,脾胃虛寒者忌用。苦燥傷津,陰虛津傷者慎用。胃虛嘔惡、脾虛泄瀉、五更腎瀉者慎服。 黃連生用,清熱瀉火;炒用,減低寒性;用姜汁拌炒,用于止嘔;用酒拌炒,上行,可清上焦火。 藥飲養生方 瀉心湯——瀉心火 黃連35克。黃連用600毫升水煎煮,煎至余200毫升,溫服,小兒減之。治心經實熱。 黃連姜汁茶——清熱和胃 黃連6克,綠茶10克,姜汁3克。將黃連、綠茶用沸水沖泡,加蓋悶5分鐘后倒入姜汁,即可飲用。每天2次,有很好的清熱、和胃、止痢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