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兩天就是全國性的考高了,相信很多考上正在緊張而忙碌的備考當中,例如復習英語,解數學題,背誦歷史事件等等,退回到幾千年前,我們來了解一下科舉考試:科舉考試的內容是哪些?科舉的分級有哪些? 科舉簡介 科舉指歷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方式。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科舉。從隋代至明清,科舉制實行了一千三百多年。《詩話二則·推敲》“島初赴舉京師”,意思是說賈島當初前去長安參加科舉考試。 到明朝,科舉考試形成了完備的制度,共分四級:院試、鄉試、會試和殿試,考試內容基本是儒家經義,以“四書”文句為題,規定文章格式為八股文,解釋必須以朱熹《四書集注》為準。 清人為了取得參加正式科舉考試的資格,先要參加童試,參加童試的人稱為童生,錄取“入學”后稱為生員。生員“入學”后即受教官的管教。清初生員尚在學宮肄業,又稱為生,俗稱秀才。這是“功名”的起點。 生員分為三種:成績最好的是廩膳生員,有一定名額,由政府提供津貼和生活日用的學員;其次是增廣生員,也有一定名額,為候補廩膳生之屬;新“入學”的稱為附學生員,為增廣生之預備。 每年由學政考試,按成績等第依次升降。正式的科舉考試分為三級:鄉試、會試、殿試。 科舉考試的內容 考試主要是考八股文和試帖詩等。八股文題目出自四書五經,略仿宋代的經義,但是措辭要用古人口氣,所謂代圣賢立言。結構有一定的程式,字數有一定的限制,句法要求排偶,又稱為八比文、時文、時藝、制藝。 科舉考試的內容主要是八股文。八股文主要測試的內容是經義,《詩》《書》《禮》《易》《春秋》,五經里選擇一定的題目來進行寫作。題目和寫作的方式都是有一定格式的。 八股文中有四個段落,每個段落都要有排比句,有排比的段落,叫四比,后來又叫八股。八股文在當時是非常重要的,它關系到一個人能不能升官,能不能科舉考試中進士升官。所以在小說中說:“當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須講漢唐。” “漢”是指漢代的文章,“唐”指的是唐詩,漢代的文章也好,唐代的詩歌也好,都不如當今皇帝所看重的八股文,八股文在當時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當時的人們都一門心思地撲在八股文上,只有八股文章才能敲開科舉考試的大門。 科舉的分級 及第 指科舉考試應試中選,應試未中的叫落第、下第。古時考中進士要披宮袍,“登科”是及第的別稱,也就是考中進士。 進士 是科舉考試的最高功名。”貢生參加殿試錄為三甲都叫進士。考中進士,一甲即授官職,其余二甲參加翰林院考試,學習三年再授官職。 狀元 科舉制度殿試第一名,又稱殿元、鼎元。唐代著名詩人賀知章、王維,宋代文天祥都是經殿試而被賜狀元稱號的。 會元 舉人參加會試,第一名稱會元,其余考中的稱貢士。 解元 生員參加鄉試,第一名稱解元,第二至五名為經元,其余考中的稱舉人。 連中三元 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凡在鄉、會、殿三試中連續獲得第一名,被稱為“連中三元”。據統計,歷史上連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 鼎甲 指殿試一甲三名:狀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稱鼎甲。狀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別稱鼎元。 貢士 參加會試而被錄取的稱貢士。 舉人 參加鄉試而被錄取的稱舉人。舉人可授知縣官職。 生員 通過院試的可稱為生員或秀才。 在此祝全國準備高考的莘莘學子們取的理想成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