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名句的誕生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1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江流宛轉繞芳甸2,月照花林皆似霰3??绽锪魉挥X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節錄) 完全讀懂名句 1.滟滟:波光閃耀的樣子。2.芳甸:花草遍生的平野。3.霰:音xiàn,冰珠。 春天的江水仿佛連延到海平面,海上的明月隨著江潮起伏而躍升。波光閃耀千萬里,整個春江都籠罩在明月下。江流蜿蜒地繞過花草遍生的平野,月下的花木宛如灑上一層晶瑩的冰珠。感覺不到空氣中透明流動的珠霜,水邊白色的沙地也被皎潔月光反射得幾乎看不見。江水與天際精粹地融成一色,皎潔明亮的孤月掛在天邊。究竟是哪個人首先在江畔邊觀月?江上的月亮又是何時第一次照到人?人的生命要世代交替才得以無窮,江月卻歲歲年年都相似。不知道江邊的水月究竟等待何人?只見滾滾長江送走一波波流水。 詩人背景小常識 張若虛,生卒年不詳,約為初唐、盛唐人,曾與賀知章、張旭、包融等人以詩文交友,號為“吳中四士”。然而可惜的是,張若虛的作品多已散佚,于《全唐詩》中僅存詩兩首,本篇名句即是擷取其最著名的《春江花月夜》。這首詩讓張若虛一舉成名,成為中國文人幾乎無一不讀的名著,張若虛也成為中國歷史上以孤篇佳作傳名千古的偉大詩人之一。從文學史演進的角度看,《春江花月夜》是初唐聲律集大成之作品,不僅語調和諧、描繪精致,且結合自然萬物清新永恒的特質,探討宇宙人生萬物之理,擴充詩歌內容的廣度與深度,遠遠超過前人類似的作品,耐人精微探尋。 名句的故事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一詩,是歷來詩評家激賞之作品,通篇不離春、江、花、月、夜,以此建構出春天月下之美景,詩人仿佛妙手丹青,輕輕揮灑,絢爛染出這首耀眼詩篇。張若虛以“春江潮水連海平”破題,不愧為大家出手、非同凡響,開篇便就題興發,以浩瀚江水、明月初升來互相對應,勾勒出春江印月空闊無限的情景。下句“海上明月共潮生”,詩眼“生”字,讓原本壯麗的圖像活絡起來,賦予明月、潮水鮮活躍動的生命,“生”也讓后面對流水、月色籠罩之平野,江流宛轉、花林似霰的景致描述瞬間生動起來,宛若畫龍點睛一般,整幅圖畫“動”了起來。這幅由遠及近、由大而小的景物描述,最后歸結到“皎皎空中孤月輪”,此后詩風一轉,詩人并不止于景物客觀之描寫,而要更深沉地探索宇宙人生之理,于是問道:“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這種手筆是在宮體詠物詩之上,細致描物外又能超越,蘊入詩人自我對生命哲理的探尋。 本篇名句僅擷取《春江花月夜》上半首詩,環繞著江水、明月的描述,從對自然景物的描寫深入哲理的探尋。整篇《春江花月夜》不論在思想或是藝術上都超越過去文學表現,張若虛從生活常見的傳統題材,注入新的含義,融詩情、畫意、哲理于一體,匯成情、景、理交融的詩篇,達到深邃、邈遠的意境,牽動著古今中外不知凡幾讀者的心,成就其詩歌上不朽之地位。 歷久彌新說名句 近代學人聞一多曾經贊譽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一詩為:“那是更迥絕的宇宙意識!一個更深沉,更寥廓,更寧靜的境界……有的是強烈的宇宙意識,被宇宙意識升華過的純潔的愛情,又由愛情輻射出來的同情心,這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宮體詩的自贖》)本篇名句“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以柔美詩歌探索人生哲理與宇宙奧妙,寓景于情,此乃繼承漢魏以來玄言詩的傳統。魏晉南北朝是中國詩歌史上重要的發展階段,許多詩歌體例、派別、源頭,如山水、田園詩,都扎根于此際,當時雖似涓涓流水,但到唐代則匯為浩浩大流。張若虛言:“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由景又回到主體自身之觀照,從物來體悟人生短暫、聊賴世代交替傳承,因此若以大時空背景而言,人也將與永恒的江月同存于宇宙。德國17世紀的浪漫派哲理詩人施勒格爾于《文學史講演》一文中曾言:“從嚴格的哲學意義上說,永恒不是空無所有,不是時間的徒然否定,而是時間的全部的未分割的整體。在整體中,所有時間的因素并不是被撕得粉碎,而是被親密地糅合起來,于是就有這么一種情況:過去的愛,在一個永在回溯所形成的永不消失的真實中重新開花,而現在的生命也就挾有未來希望和踵事增華的幼芽了?!边@段對過去與生命的體悟、喟嘆,與七、八世紀的唐代詩人張若虛,意外地跨時代、跨地域不謀而合。 |
|
來自: 昵稱32901809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