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是因感受風邪或時行病毒,引起肺衛功能失調,出現鼻塞、流涕、頭痛、咳嗽、惡寒、發熱、全身不適等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外感病。西醫學中的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可參照本病辨證施治。 【診斷依據】 1、常以鼻塞流涕、噴嚏、咽癢、咳嗽、惡寒、發熱、無汗或少汗、頭痛、身體酸楚等為主證。 2、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尤以冬春多見。起病急,病程為3到7天。 3、白細胞總數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細胞減少,淋巴細胞相對增多。 【鑒別要點】 1、鼻淵有鼻塞,流涕多腥臭而濁。一般無惡寒發熱,病程長,反復發作,不易治愈。 2、熱痹有發熱、惡寒、肢體關節痛,但關節局部紅腫焮痛,病程較長,病勢較重。 3、乳蛾有發熱、惡寒、咽痛等癥,見咽部扁桃體紅腫脹大,常有黃、白色膿性分泌物。 4、麻疹麻疹初起有發熱惡寒、鼻塞流涕、咳嗽、咳痰等,與感冒相似。但麻疹伴有目赤畏光、眼瞼水腫、多淚、口腔黏膜出疹等。 【辨證論治】 1、辨證要點 (1)辨傷風與時行感冒a.傷風:冬春氣候多變時發病率高,一般呈散發性,病情多輕,多不傳變。b.時行感冒:季節不限,有傳染性,易廣泛流行,病情多重,全身癥狀顯著,可發生傳變。 (2)辨時令:感受風邪,除風寒、風熱外,還有與四時之氣雜感為病者,如暑邪為患者,以身熱有汗,心煩口渴、小便短赤、舌苔黃為表現;濕邪為患者,以惡寒、身熱不揚,頭重如裹、骨節重痛、胸悶脘痞、舌苔白膩為特征。 (3)辨寒熱:注意惡寒發熱孰輕孰重,口渴、咽痛之有無,以及舌苔、脈象的辨析。a.風寒感冒:惡寒重,發熱輕,頭痛,頸背強痛,骨節疼痛,苔薄白,脈浮緊。b.風熱感冒:發熱重,惡寒輕或不惡寒,頭痛、口渴,咽喉紅腫疼痛,舌尖紅,苔薄黃,脈浮數。 (4)辨虛實:發熱無汗、惡寒身痛者,屬表實;發熱汗出、惡風者,屬表虛。另外,有素體虛弱、感受外邪者,為體虛感冒,此屬虛實夾雜之證。2、治療原則祛除表邪,宣通肺氣,照顧兼證。 3、分證論治 (1)風寒感冒 證候:惡寒重,發熱輕,無汗,頭痛,肢節酸痛,鼻塞聲重,時流清涕,喉癢,咳嗽,痰稀薄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熱飲,舌苔薄白而潤,脈浮或浮緊。 治法:辛溫解表,宣肺散寒。 方藥:方用荊防敗毒散加減。藥用荊芥、防風、茯苓、獨活、柴胡各10g,前胡、川芎、枳殼、羌活、桔梗、薄荷各6g,甘草3g。 (2)風熱感冒 證候:身熱較著,微惡風,汗泄不暢,頭脹痛,咳嗽、痰黏或黃,咽燥或咽喉乳蛾紅腫疼痛,鼻塞,流黃濁涕,口渴欲飲,舌苔薄白或微黃、舌邊尖紅,脈浮數。 治法:辛涼解表,宣肺清熱。 方藥:銀翹散加減。藥用金銀花、連翹各15g,豆豉、牛蒡子、荊芥穗、竹葉各10g,桔梗、甘草、薄荷各6g,鮮蘆根30g。 (3)暑濕感冒 證候:身熱,微惡寒,汗少,肢體酸重或疼痛,頭昏重脹痛,咳嗽痰黏,鼻流濁涕,心煩,或口中黏膩,渴不多飲,胸悶,泛惡,小便短赤,舌苔薄黃而膩,脈濡數。 治法:清暑祛濕解表。 方藥:新加香薷飲加減。香薷、鮮扁豆花各10g,厚樸6g,金銀花、連翹各15g。 (4)氣虛感冒 證候:惡寒較甚,發熱,無汗,肢體倦怠乏力,咳嗽,咳痰無力,舌淡苔白,脈浮而無力。 治法:益氣解表。 方藥:參蘇飲加減。藥用黨參、蘇葉、茯苓、大棗各10g,葛根15g,法半夏12g,陳皮、桔梗、木香、甘草、前胡、生姜各6g。 (5)陰虛感冒 證候:身熱,手足心熱,鼻塞流涕,微惡風寒,少汗,頭昏,心煩,口干,干咳痰少,舌紅少苔,脈細數。 治法:滋陰解表。 方藥:加減葳蕤湯化裁。藥用玉竹、白薇、豆豉各10g,生蔥白3莖,桔梗、薄荷、炙甘草各6g。 4、針灸療法 主穴 風池、大椎、曲池。風寒者加列缺、迎香、風門;風熱者魚際、內庭、外關、尺澤;陽虛加足三里、膏肓俞;陰虛、血虛加三陰交、肺俞、血海、復溜。風寒、風熱、暑濕者均用瀉法,風寒、陽虛、氣虛者并可加灸,陰虛、血虛者針用補法。每日1次,每次5到6穴,留針20到30分鐘。 護理 病室內溫濕度適宜,空氣新鮮,避免直接吹風。觀察病人寒熱變化和汗出情況,高熱病人應臥床休息,汗出后用毛巾擦干,換去濕衣,應多飲水,飲食宜清淡、富營養的半流質,以新鮮蔬菜水果為宜,忌油膩之品。預防注意防寒保暖,隨時增減衣服,避免受涼、淋雨及過度疲勞。感冒流行季節,應避免到公共場所活動,防止交叉感染。選擇藥物預防,冬春風寒當令,可用貫眾、紫蘇、荊芥各10g,甘草3g,水煎,頓服,連服3天;夏月暑濕當令,可用藿香、佩蘭各5g,薄荷2g,煎湯以代茶飲;時行感冒流行期間,可用貫眾15g,板藍根30g,煎服,或貫眾9到15g,泡水代茶飲,連用2到3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