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的治療手段主要使用的是針法。相比中藥,針具有快捷和簡便的特點。而且對人體的干預更小,更容易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從宏觀宇宙和微觀世界來看,對稱性反映了物質形態在運動中的共性,而不對稱性則顯示出他們各自的特性。對稱性確定了宇宙運行的宏觀規律,細微的不對稱引發了宇宙持續運動。宇宙和人類因為運動而得以存在,宇宙運動的目的是追求平衡,但絕對的平衡永遠無法實現。一旦接近趨于平衡,新的不平衡又會重新開始。運動的過程永遠是一個平衡被打破和趨于平衡的過程。 藝術家的繪畫和雕塑之所以比電腦制作的更有靈氣,是因為人類的手和眼睛永遠不可能像電腦和機器那樣被嚴格的程序設定好。藝術家的手和眼睛會帶有自然不對稱和不平衡,細微的不平衡會使得繪畫雕塑更有“靈動”和運動感,這種與自然吻合的特點會讓人的作品比機器的更“美”。 按照前兩篇的論述,人體是通過陰陽持續轉化的方式來維持生命運動的。一旦陰陽轉化的變化和流動停止了,生命也就宣告了結束。從大道化簡的角度看,人體的所有疾病都是氣的流動出現了問題。當陰的流動出現了問題,陰便不足以交匯到陽;當陽的流動出現了問題,陽便不足以交匯到陰。如上文舉例提到:失眠的原因是到了晚上人體“由陽轉陰”的機能失常,核心是陽氣的肅降出現了問題;高血壓是氣的流動亢奮,氣機上沖到頭頂不能正常下降造成的頭痛頭脹;大量的皮膚干燥癥、魚鱗癥等是氣不能引導血液擴散充盈到皮膚的結果;像濕疹、皮膚過敏是因為氣不能正常引導身體的水液,身體內血液中有了多余的水分而已;從腫瘤的現象來看,腫瘤也是氣(能量)在運行中出現了阻滯,阻滯會導致局部能量累積,而累積的能量會帶有破壞性,破壞正常的肌體出現的膿血組織等……。 用現代的語言看,“氣”可以理解為身體內流動的能量,如果能量流動產生阻滯,則一定會導致疾病。我們通常直覺感受的頭脹、身體上長包從本質上都是能量的堵塞。身體內的氣是屬陽的一面,來源于精、血、津等(屬陰的一面)的轉化。 針作為一種外力刺入到人體的經絡,相當于引入了一個外力來促進了身體的經絡中“氣”的運動,有促進人體陽氣或者陰氣流動的作用,有疏通人體“通道”的作用。針的繁體字是“鍼”,左邊表示金屬,右邊是一個“咸”字。成語“金針渡人”用來形容高明的醫生用黃金做的針來挽救病人性命。黃金的質地非常軟,扎入人體需要用針的醫生非常聚精會神,并有一定的手力,所以能使用金針的醫生水平都非常高。退而求其次使用銀針,銀針帶有天然的消毒功能,古代行醫的醫生隨身攜帶的藥箱里經常裝有大小不同的“九針”,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用針。 “鍼”右邊的“咸”字,來源于《周易》的第31卦,澤山咸卦。上卦“兌”卦代表少女,下卦“艮”卦代表少男。咸者,交感也。原意指少男少女心靈感應萌發愛情,推而廣之暗喻為天地感應而生萬物。《象》曰:“山上有澤,咸;君子以虛受人。”意思是:山上有水,水土相互滋潤,感應互動。君子應該效法山水相連、你中有我的這種自然現象,以虛懷若谷容納百川的氣度來感化世人。 “鍼”右邊的咸表達了三重含義:1. 針刺如果刺中了“穴位”和“經絡”,會有“得氣”感,施針者會有“刺中要害”的感覺,被刺者會感到“脹、麻、痛、抽”的感覺。這些感覺,都是“氣”的流動“感應”的結果,能刺中穴位,也依靠的是直覺和感應;2. 左邊的“金”是鋒利銳氣的感覺,右邊的“咸”表示“虛位以待”,通過“金”來疏導人體的經氣;3. 通過感應和疏導的作用,達到天下和平昌盛的目的。 針介入到人體后,引發了局部的不平衡。如果刺入了陽經,可以引發陽氣的運動,陽通過運動去交合“陰”,或者釋放出了多余的“邪氣”(比如局部氣血瘀滯導致的能量瘀滯所帶來的破壞性);如果刺入了陰經,就會促進身體內經脈當中滯緩的血液和津液開始流動,身體內肝脾腎三大系統是貯存精血的主要系統,其經氣流動的方向從人體的腳部向頭頂流動,針介入后刺激了人體的陰經系統中精血的流動,向上流動交于陽經。這兩種方式均會糾正身體內陰陽二氣流動失常的問題。 《素問·針解》說:“刺實須其虛者,留針陰氣隆至,乃去針也;刺虛須其實者,陽氣隆至,針下熱乃去針也。經氣已至,慎守勿失者,勿變更也。”意思是:針刺實證(經絡臟腑中有了過多的邪氣)須用瀉法,下針后應留針,留針的目的是讓邪氣通過針孔瀉出,待針下出現明顯的寒涼之感時,說明邪氣已經出來,即可出針。針刺虛證要達到補氣的目的,待針下出現明顯的溫熱之感時,即可出針,補法往往不留針,時間經常是幾秒到幾分鐘,以病患的經氣充盈程度為判斷標準。在行針過程中主要通過脈象來反映,病患的經氣開始往正常方向走,應該“見好就收”,不能貪心。 人體生態系統如同自然界的河流湖泊。五臟如同湖泊,實現人體的蓄水(精、血、津)功能,“經”如同大一點的“主干河流“,而“絡”是分支更細小的“河流”,“孫絡”是巡行于皮膚肌肉更微小“生態河流”,人體依靠經絡系統連接臟腑系統形成一個整體、且相互影響關聯的網絡系統。通過調節一個局部,就能影響改變整個生態系統。針刺是通過微小調節局部的方式,而恢復人體整體達到健康狀態。 譬如常見的頭痛,很有可能是氣機上逆而不能順降導致,通過針刺與頭部相連接的經絡系統就可以將上逆的氣機引導下來而治療頭痛,而不一定需要直接治療頭部。如同筆者所在的城市的北環大道經常發生擁堵,用局部的視角去看,可能會簡單的得出擁堵點不夠寬闊的結論。而站在系統全局的觀點,譬如在高空中從直升飛機的視角去看,可能是進入和流出北環大道的車輛不平衡導致的。如果進入的車輛遠大于出去的車輛數,北環大道則很容易擁堵。找到問題的起點,可能用來調節一個分支道流量,則有可能徹底改善北環大道的擁堵情況。 過去我們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來形容蹩腳的蒙古大夫。實際上,現代醫學由于分科過細,缺乏系統性和整體性的認知,對人體的氣血流動、經絡的相互聯系和作用缺乏理論上的認知,已經進入了這個蹩腳的視角。從系統論的角度來看,任何的局部醫學或者切割的方法都是對整體的一種傷害,都會引起關聯系統受到損傷。 阿基米德說:“給我一個足夠長的杠桿,就可以撬動地球”。 《素問·陰陽應向大論》說:“故善用針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觀過與不及之理,見微得過,用之不殆。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審清濁,而知部分;視喘息、聽音聲,而知所苦;觀權衡規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觀浮沉滑澀,而知病所生。以治無過,以診則不失矣。” 這段話的意思是:真正高明的施針者,通常是用陽治陰,用陰治陽;左病右治,右病左治。如前面所述,人體任何的疾病表現都是陰陽二氣的流動和交合出現了問題。如果是經絡出現了阻滯疼痛,按照物理學的原理,直接刺激疼痛點、其疏通的力量并不足。而疏通其相連的最遠點卻可以讓“勢能”積蓄得更大,從最遠點流動過來的經氣會逐步放大。因此,高明的針灸師在針刺上經常遵循四個原則:第一是最小化原則,凡是可以少用針和少用時間的要盡量少。長時間的留針和過多的用針會破壞經氣的正常運行。這一點和中藥組方的用藥原理相同,能少用藥一定要盡量少,多會導致對系統正常運行的破壞;第二是“最遠對角線原則”。用針一定要在身體范圍內,以最遠對角線原理為準則,選取針刺點。如左頭痛,應該選取右腳的對應位置進行施針。第三是最大限度的使用對稱性原則和不對稱法則。人體整體呈對稱性,在細微之處又呈不對稱性。從對稱點尋找細微的不對稱點入針可以起到“發動扳機”的作用,如同阿基米德撬動地球的原理,可以做到最小用針而達到最大效果的目的。第四是陽病陰治,陰病陽治的準則。人體的陽經如果生了病,其由陽轉陰的能力和經氣流動的能力已經下降,直接刺激陽經效果并不好。反而,尋找與其“同氣”連接的陰經,通過刺激陰經中經氣的流動交合于陽經,合理使用了最遠端、勢能最大的原理,更有利于氣血運行恢復到正常狀況。 作者原創,如需引用,請注明出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