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歸芍藥散:當歸90g,川芎240g,芍藥480g,白術120g,茯苓120g,澤瀉240g。為散,每次服5~10g酒和,1日服2次。若作湯劑,用原劑量的十分之一。 主治:1腹中諸疾痛,面色萎黃,舌體淡胖。2妊娠腹痛。3妊娠或產(chǎn)后下利、腹痛、小便不利、腰腳麻痹無力。4眼目赤痛,兼見頭眩、涕淚甚多。5肝脾腫大。 腹痛是本方主證;肝虛血滯,脾虛濕滯,是此證病機;其余征象則是辨證依據(jù)。 脾主大腹,腹痛自然屬脾,但因疼痛多系經(jīng)脈收引和血行不利所致,故當責之于肝。這種病位在脾而病機在肝之證,稱為肝脾不和。 肝藏血而貴流通,主筋膜而貴和柔,此證以疼痛為主,是經(jīng)脈攣急與血行不暢之綜合反映,面色兼黃是血虛不榮之象,以上屬于肝系病理改變。 脾主運化,喜燥惡濕。下利,兼見小便不利,或腰腳麻痹,或目赤疼痛,兼見涕淚甚多,舌體淡胖,都是津液壅滯現(xiàn)象,以上屬于脾病病理改變。 所以此證用臟腑定位,病在肝脾;用氣血津液辨證審察基礎物質盈虛,是血虛與血滯、脾虛與濕滯并見。 用八綱辨證定性,應是不偏寒熱的虛中夾實證候。故屬肝虛血滯、脾虛濕滯機理。 肝虛血滯,經(jīng)脈攣急而呈疼痛,法當補血治其不足,活血治其瘀滯,柔肝解其痙攣;脾失健運,津凝為濕而呈下利溺少,麻痹無力等證,又宜復其脾運,滲其水濕。 故方以當歸、川芎、白芍調血柔肝;白術、茯苓、澤瀉補脾滲濕。 白術補脾,是恢復脾運,茯苓、澤瀉滲濕,是瀉其水邪;當歸、白芍養(yǎng)血,是補其不足;當歸、川芎活血,是通其瘀滯,六藥同用,瀉中寓補,能呈調血、柔肝、補脾、除濕功效。 方中芍藥用量獨重,說明柔肝是其主要用途;重用川芎、澤瀉說明血瘀津阻是其主要矛盾。 故是以通為主、以補為輔的結構。此方川芎、當歸、白芍活血而不竣猛,補血而不滯血;白術、茯苓、澤瀉健脾而不礙濕,利水而不傷脾。 瀉中寓補,較逍遙散、四逆散、柴芍六君湯、小建中湯之類尤為靈動,用之常獲良效。
|
|
來自: 逸農(nóng)農(nóng)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