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說明了哪兩者的關系(單選) A. 氣與血 B. 津液與血 C. 氣與津液 D. 津液與汗 參考答案: B 考點解析:屬于理解型題。汗為津液所化,津液滲于脈中,又是血液的重要組成部分。當汗或血有一方發生變化時,令一方也會受到影響,這種關系叫作“津血同源”又叫“汗血同源”。在《靈樞·營衛生會》中說:“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進一步強調了津血的密切關系。
2. 導致“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的病機是(單選) A. 驚則氣亂 B. 恐則氣下 C. 悲則氣消 D. 喜則氣緩 參考答案: A 考點解析:本題是理解型題。驚則氣亂,指突然受驚,以致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而驚慌失措。喜,則心氣渙散,神不守舍,甚則失神狂亂;怒,則氣上,可見氣逆,面紅目赤,甚則嘔血;思,則耗傷心神,影響脾氣,可見心悸健忘,失眠多夢,亦可見納呆,腹脹,便溏;悲,則可使肺氣抑郁不伸,意志消沉,肺氣耗傷而氣虛無力。
3. 真虛假實中假象出現的機理是(單選) A. 臟腑機能虛損,水液內停 B. 臟腑氣血失調,功能障礙 C. 臟腑陰陽失調,功能失常 D. 臟腑氣血不足,運化無力 參考答案: D 考點解析:本題屬于應用型題。“至虛有盛候”,即真虛假實,是指正氣虛極則見假實的征象。這些類似邪氣實的假象是由于臟腑的氣血不足,運化無力所致。如脾胃氣虛,氣血生化不足,表現為食少便溏、四肢倦怠,少氣懶言、脈虛無力,但又有腹脹滿、腹痛等癥狀。前者是疾病本質的反映,后者則類似于邪盛的表現,但與真正的邪氣實又有區別,雖腹脹但時脹時消,雖腹痛但喜揉喜按,與真正的邪盛有本質區別。
4.治療血瘀證時,酌情配以益氣或理氣之品,其理論依據是(單選) A. 血能載氣 B. 氣能行血 C. 氣能攝血 D. 氣能生血 參考答案: B 考點解析:此題屬于理解并應用類考題,題目比較簡單。氣能行血,是指血液的運行離不開氣的推動作用。血液的運行有賴于心氣、肺氣的推動及肝氣的疏泄調暢。反之,氣的虧少則無力推動血行,或氣機郁滯不通則不能推動血行,都能夠產生血瘀的病變。臨床上在治療血液運行失常時,常常配合補氣、行氣、降氣、升提的藥物,即是氣能行血理論的實際應用。故選 B 。
5.下列各項中,不屬于“內風”的是(單選) A. 血燥生風 B. 陰虛風動 C. 風中絡脈 D. 熱極生風 參考答案: C 考點解析:《臨證指南》指出:“內風乃身中陽氣之變動。”體內陽氣變動有多種原因,主要有肝陽化風、熱極生風、陰虛風動、血虛生風、血燥生風等。故選 C 。
編輯:青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