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李今年58歲了,平時身體好,性格豪爽,喜歡喝點小酒,抽點煙,喝喝茶。一天晚上和朋友聚餐,喝點酒后回家就睡覺了。半夜突感胸痛,急打120被送到醫(yī)院急診。醫(yī)生急查心電圖沒有異常,查心肌酶都在正常范圍,又做上腹部CT,血、尿淀粉酶、脂肪酶都正常。老李相信檢查結(jié)果,說:我是實實在在的胸痛啊,胸前背后像燒灼樣疼痛,怎么都查不出病了呢?醫(yī)生建議老李第二天做個胃鏡檢查。老李想胸痛跟胃有啥關(guān)系?盡管有疑惑,第二天上午還是做了胃鏡檢查,結(jié)果是反流性食管炎C級(重度),慢性糜爛性胃炎。醫(yī)生說,老李患的是胃食管返流病,他的胸痛叫“非心源性胸痛”,就是說胸痛不是心臟疾病引起的,是反流性食管炎導致的,經(jīng)治療很快就好了。 那么,什么是胃食管反流病呢? 胃食管反流病是指由于胃和/或十二指腸內(nèi)容物(胃酸、胃蛋白酶、膽汁、胰液)反流入食管引起的癥狀和/或組織損害,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燒心(胸骨后燒灼感)、反流(自覺有胃內(nèi)容物反流到咽喉或口腔)、胸痛等。反流性食管炎是胃食管反流病的一種常見形式。部分病人可伴有食管以外的表現(xiàn),如心絞痛樣胸痛,哮喘,支氣管炎、咽部異物感、咽喉炎。臨床上,部分患者即使有典型的胃食管反流癥狀,X線和內(nèi)窺鏡檢查可能無異常,被稱為內(nèi)鏡陰性食管炎。本病是臨床常見消化性疾病。近年來研究發(fā)現(xiàn)反流性食管炎是引發(fā)食管腺癌的一個危險因素。 中醫(yī)學無胃食管反流病稱謂,根據(jù)臨床表現(xiàn)歸屬“胃脘痛”、“燒心”、“吐酸”、“痞滿”等范疇。其病機多責之酒食所傷、情志失調(diào)、脾胃虛弱,最終導致胃氣上逆。病位在胃,與肝、脾有關(guān)。從以下幾個方面治療,效果很好。 1.清熱和胃,降逆止痛 胃食管反流病多因暴飲暴食、或饑飽不均,損傷脾胃致胃失和降;或飲食有偏,或飲酒嗜煙、偏食辛辣、煎炸、粗糙、熱燙食物,熱自胃生;或進食過快,喜食肥甘,損傷脾胃,濕熱內(nèi)蘊。主要癥狀胃脘或胸骨后及灼熱疼痛,口渴喜涼飲,反酸噯氣,饑不欲食,大便干結(jié),舌邊尖紅,苔薄黃,脈弦數(shù)。治療以清熱和胃,降逆,制酸止痛為主。 驗案舉例 李某,男,29歲,公司職員。主訴:反酸、燒心2周。患者平素應酬多,喜食辛辣、嗜煙酒。2周前食火鍋后出現(xiàn)胸骨后及胃脘部灼熱疼痛,嘈雜,有酸水上冒至咽。口干苦,大便干結(jié),舌邊尖紅,苔薄黃,脈弦數(shù)。胃鏡檢查報告:糜爛性食管炎,反流性胃炎。中醫(yī)辨證為濕熱內(nèi)蘊,胃失和降。治療以清熱和胃,降逆制酸,止痛。方藥選用 半夏瀉心湯加減 :法半夏10g 黃芩12g 黃連9g 枳實10g 生姜6g 烏賊骨20g 浙貝母12g 生大黃6g(另包后下)代赭石15g。服藥7劑后,胃脘及胸骨后疼痛、嘈雜癥狀明顯緩解,大便暢通,上方去大黃以防苦寒太過,傷及胃氣。再服5劑,諸癥基本消失,但慮其胃、食管黏膜的修復需要鞏固,給烏貝散(烏賊骨20g 浙貝母12g )繼服2周。復查胃鏡食管黏膜恢復正常,胃粘膜顯著改善,胃內(nèi)未見膽汁。 半夏瀉心湯是張仲景《傷寒論》治療小柴胡湯證因誤下傷中而形成的痞證。在臨床上筆者加以變通常用于治療胃熱內(nèi)盛的反流性胃炎、食管炎取得較好的療效。方中黃芩、黃連、大黃苦寒清泄胃熱;枳實消脹除滿,與大黃合用,行氣導滯,泄熱通便;生姜味辛,與芩、連合用辛開苦降、代赭石和胃降逆;烏賊骨、浙貝母制酸止痛。諸藥合用共湊清熱和胃,降逆止嘔,制酸止痛之功效。 2、健脾益氣,和胃降逆 脾與胃,同居中焦,互為表里,脾氣宜升,胃氣宜降,脾氣升則健,胃氣降則和,兩者升降相因,燥濕相濟,相互為用,共同完成飲食在人體的消化吸收。胃氣宜降,既是胃的正常生理功能,又是臨床的治療原則。若胃氣不降,即胃的排空障礙,則轉(zhuǎn)化無由,壅滯成病,飲食不能及時排空,經(jīng)初步消化的水谷精微物質(zhì)不能正常移至小腸,以供脾轉(zhuǎn)輸周身, 氣不降則滿,滿則逆,胃中濁氣上逆的主要表現(xiàn)為燒心、泛酸,腹痛脹飽,胸膈痞滿,嘔吐反胃,呃逆上氣等癥。故可導致反流性食管炎的發(fā)生。 驗案舉例謝某,女,62歲,退休。主訴:燒心,反酸伴胃脘滿悶3個月,胃脘痞滿、食后加重、納呆噯氣、大便溏薄,舌苔白,脈沉細。胃鏡下見賁門、幽門關(guān)閉不全。有膽汁反流入胃中,診斷為膽汁返流性胃炎。既往有高血壓病史,服降壓藥維持正常。證屬脾虛失運,胃失和降。治療選香砂六君子湯加減:黨參15g 茯苓15g 炒白術(shù)12g 半夏10g 陳皮12g 枳實10g 柿蒂20g刀豆子20g木香6g 砂仁10g 生姜6g 炙草5g;加蘇梗15g寬胸理氣;烏賊骨20g浙貝12g制酸止痛。隨癥加減,共服25劑。胃脘痞滿,納呆噯氣,燒心,反酸諸癥皆減。患者為老年女性,有高血壓病,常年服用鈣離子通道拮抗劑,損傷脾胃,影響其升降功能,易致為食管反流。本方以四君子湯益氣健脾,二陳湯燥濕化痰,理氣和中;枳實、柿蒂、刀豆子、木香理氣降逆,消脹除滿;砂仁、生姜化濕行氣。全方具有健脾益氣,和胃降逆功能,故可獲效。 3、疏肝解郁,清熱和胃 情志不暢時引起為食管反流的主要因素之一。在生活節(jié)奏加快,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許多人抑郁惱怒,所愿不遂,憂思過度,郁怒傷肝,致肝失調(diào)達,肝氣犯胃。肝主疏泄,喜條達,主升,主動,對氣機的疏通、暢達、升發(fā)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如周學海曰“世謂脾胃為升發(fā)之本,非也。脾者,升發(fā)所由之徑;肝者,升降發(fā)始之根也。”張肇青亦云“木不升發(fā),則心血不升,脾不為胃行其津液,膽不能下化相火,胃不能下降以資盛納。”肝的疏泄功能和脾胃的升降密切相關(guān),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是脾胃正常升降的一個條件。如肝的疏泄功能異常,不僅影響脾的升清功能,而且妨礙胃的降濁功能:表現(xiàn)為在上則為嘔逆噯氣;在中則為脘腹脹滿疼痛;在下則為便秘。唐溶川<<血證論>>:”木之性主疏泄,食氣入胃,全賴肝木之氣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設肝之清陽不升,則不能疏泄水谷,滲泄中滿之證在所難免。”更進一步闡述了肝與脾胃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之間的密切關(guān)系。肝失疏泄,克犯中土,致肝胃不和;或肝郁就則化熱,至燒心、泛酸等癥。 驗案舉例王某,女,37歲,新聞工作者。主訴:胸骨后灼熱疼痛2月余,加重1周,胸骨后灼痛,放射至背部,口干口苦,咽部有堵塞感,心煩急躁,大便不暢。舌紅苔黃稍膩,脈弦細。胃鏡檢查:食管下段有條索狀糜爛,黏膜充血、水腫。診斷為反流性糜爛性食管炎。細問病因,近期工作壓力大,經(jīng)常加班至深夜,加之飲食不規(guī)律而致。辨證為肝胃郁熱,胃失和降。治療以疏肝解郁,清熱和胃,方用丹梔逍遙散加減:丹皮10g 梔子10g 柴胡10g 白術(shù)10g茯苓15g白芍12g 薄荷10g 烏賊骨20g貝母12g 蘇梗15g 煅瓦楞20g 黃連9g 吳萸3g服上方1周后,胸骨后疼痛、燒心癥狀減輕。但大便仍不暢快,上方加枳實12g 大黃9 g以清熱導滯。使腑氣通而胃熱降,心煩急躁,口苦干等癥自除。 4、清膽利濕,和胃降逆 《靈樞本腧》稱:“膽者,中清之府”。《東醫(yī)寶鑒》曰“肝之余氣,泄與膽,聚而成精”。膽汁的合成與排泄,由肝的疏泄功能控制和調(diào)節(jié)。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則膽汁排泄暢達,膽汁注入小腸有助于食物的消化,而胃氣下降亦有助于膽汁的排泄。膽汁排泄不利,影響脾胃的運化功能,即膽木不降克胃土,胃失和降;膽汁隨胃氣上逆則胃脘脹滿,脅下脹滿疼痛、噯氣頻頻;胃氣上逆則惡心、口苦、反酸、燒心。《靈樞.四時氣》中言“善嘔,嘔有苦,------邪在膽,逆在胃,膽液泄則口苦,胃氣逆則嘔苦”。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發(fā)現(xiàn)胃食管反流病,因胃竇-幽門-十二指腸協(xié)調(diào)運動障礙,十二指腸屏障壓降低,導致大量的十二指腸液胃反流,而后者又進一步使胃排空緩慢。因此認為胃排空遲緩和十二指腸胃反流可互為因果。治療上應調(diào)和膽胃功能為主。 驗案舉例秦某男 42歲,干部。主訴:泛酸,燒心1月余。自覺有苦味液體上逆咽部,口苦,口臭、脘悶、噯氣,大便不爽,晨起惡心,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弦。平素嗜煙酒、多食肥甘厚味。胃鏡檢查:胃內(nèi)有大量黃綠色液體,食管黏膜充血、水腫,胃竇部粘膜花斑樣改變伴散在糜爛。診斷為反流性食管炎,膽汁返流性胃炎。中醫(yī)辨證為膽胃濕熱,治療以清膽利濕,和胃降逆。方用蒿芩清膽湯加減:青蒿 10g 淡竹茹10g 法半夏10g 赤茯苓15g 黃芩12g 枳實10g 陳皮10g 滑石20 g代赭石15g 甘草3g方中青蒿、黃芩清少陽膽熱,配伍淡竹茹、法半夏、陳皮、枳實為輔,清胃降逆化痰,代赭石降逆,合用赤茯苓、滑石、甘草既導膽熱下行,又利濕和中調(diào)藥,諸藥合用具有清泄膽熱、利濕化痰,和中清胃降逆之功。服藥1周諸癥有減,隨癥加減,共服藥20劑,經(jīng)胃鏡檢查:胃內(nèi)未見膽汁,胃粘膜糜爛已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