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追龍》的那個中午,小十君在電影院打了一個深深的哈欠。 放在三十年前,怎么會有人看王晶看得想睡覺? 但是現在,看完《追龍2》的人都在為自己的天真懊悔—— 我怎么還會相信王晶? 2017年,王晶不知受了什么刺激,拍了一部“叫好叫座”(這里暫時保留意見)的《追龍》。 然后呢?然后他就用《追龍2》打了所有人的臉。 不過借著《追龍2》的整段垮掉,小十君倒是很想說句公道話: 《追龍2》的爛,只是《追龍》的延續罷了。 《追龍》像個西裝革履的偽君子,《追龍2》是個毫無品味的真小人,里頭藏的,都是王晶那點注定過時的生意經。 中國人講“蓋棺定論”。用《追龍2》來“蓋棺”,似乎并不算為時過早。 王晶用自己的實力告訴港片愛好者—— 港片就算復興,也不會在他手里復興。 01 兩部《追龍》,都很假 《追龍》和《追龍2》在劇情上毫無關聯,非要硬扯的話,他們講的都是發生在上世紀香港的犯罪故事。 幫大家復習一下《追龍》的情節,上世紀60年代的香港,年輕探長雷洛與黑道馬仔伍世豪互相扶持幫襯,雷洛操縱權術,伍世豪控制白粉市場,在亂世中分別成為黑白兩道霸主,并在時代變革中走向滅亡。 《追龍2》打的是“世紀賊王”張子強(電影里更名“龍志強”)的旗號。上世紀90年代,龍志強(梁家輝 飾)在港犯下諸多搶劫案,極其囂張,警方卻毫無辦法。 無奈之下,警方在張子強團伙里安插了一個臥底——“炸彈專家”何天(古天樂 飾)。然而,何天剛入該團伙就被識破身份,龍志強將計就計,利用他迷惑警方,實施綁架計劃。 上一部賺錢,就乘“錢”追擊,2345……一陣猛拍。這種操作,港片里很常見,參見《賭神》《賭俠》《賭圣》系列。至于這種上下集在題材、人物上都沒有啥關聯的系列……對于王晶的續集,只能說,大家都知道他是來賺錢的,較真,你就輸了。 那么,我們跳過第一個大bug,再來看第二個大bug。 《追龍2》的宣傳重點,毫無疑問,落在香港“三大賊王”之首張子強身上。 張子強何許人也?他的一生,為無數從事藝術創作的人提供了完美藍本。 作為一名著名悍匪,此人最大的特點是癲狂。其人生有三大巔峰時刻: 第一次是1991年,張子強及其同伙在啟德機場搶劫裝甲運鈔車,總價值1億6000萬港元。當場,所有劫匪都頭戴面罩,除了張子強。 事后,警方逮捕張子強夫婦。張子強被判入獄,他老婆羅艷芳因證據不足被釋放。羅艷芳一出去就給張子強聘請律師脫罪,控訴警方刑訊逼供,隨后,張子強成功脫罪,當庭釋放。 第二天,他開著蘭博基尼,把衣服掀開,向香港記者展示傷疤……于是,警方向他賠償800萬港幣。 第二次,他出獄后一年不到,綁架了李嘉誠的長子李澤鉅。這次,他單槍匹馬,纏了一身炸藥來到李家,問李嘉誠“借”20億。最終,該事件以李嘉誠出10.38億贖金平安贖回兒子收場,張子強獨得3億。 這次綁架事件徹底奠定了張子強的“賊王”之首的地位。在《追龍2》的開頭,該事件以閃回的方式出現。所以,《追龍2》要講述的,是第三件,也是最后一件事: 1997年底,張子強從內陸購買了800公斤炸藥,揚言要炸開香港赤柱監獄,營救同為“賊王”的葉繼歡。不過最終,他在內陸落網,處以死刑。 張子強的落網,無論從他的犯罪人格、時機,還是時代背景來看,都有著極其豐富的挖掘空間。 2016年的《樹大招風》對張子強經歷的改編,準確地抓住了他的人格特征。遺憾的是,陳小春選擇的漫畫式演繹,免不了犧牲人性的復雜之處。 所以這次換梁家輝來演“世紀賊王(片中更名“龍志強”)”,本來是眾望所歸。 我們以為能看到一個更復雜、更凝練的賊王。 結果呢? 電影從何天的視角出發,講述他如何被上司安排成臥底,如何接近龍志強的弟弟,如何經受住考驗,如何在封閉空間中與上司取得聯絡,被識破身份之后如何化解危機…… 這片子為什么不叫《無間道4》呢? 不,扯上《無間道》是對《無間道》的不敬。 上司派一個跟匪徒正面交鋒過的人去做臥底;在無法通電的情況下拿遙控器一陣搗鼓就制成了一個簡易電話;獲取情報的方式是趁老大洗澡時偷看他的日記…… 編劇的想象力跟寫霸道總裁的小學生差不多。 不,霸道總裁文還能塑造一個讓人愛恨交加的大佬。 而龍志強,除了會逼手下吃榴蓮,寫個假日記騙臥底,似乎沒什么更高的智慧了。 人物側面?不好意思,連人物的正面都不完整。 辛苦了梁家輝,在劇本如此干癟的情況下,還要硬凹出一個智勇雙全的梟雄形象。 與可怕的劇本呼應的,是可怕的布景與攝影。實景拍攝驅散了所有年代感,KTV戲份的布景審美簡直是像是在看網大。 來四個梁家輝都救不了王晶那顆一心向錢的心。 《追龍2》的假,擺在了明面上。什么賊王,什么末世,什么英雄情結,在王晶這里統統化為一張張鈔票。 可是,上一部《追龍》就不假了嗎? 劇本、布景、攝影是《追龍》備受贊譽的地方。 單從劇本這一項來看,只需與同一故事原型的《跛豪》對比,便知王晶雞賊之處。 《跛豪》中,主角吳國豪與華人探長雷洛純粹是相互利用的關系。 ![]() 吳國豪當然有真實情感,他與妻子定情的戲份既有文藝美化后的溫情,又有底層生活的粗糙; ![]() 他對待出生入死的兄弟,態度始終隨人物的不同境遇而變化,對待不同兄弟有不同的處理方式,充分顯示出此人的復雜心理; 最終,對他走向滅亡的鋪陳也有條不紊,各種因素齊頭并進。 反觀《追龍》,貪出天際的雷洛被塑造成躊躇滿志、治理社會亂象有功的能臣,二人的互動成為“重然諾,輕死生”的亂世豪情。 無論承諾還是背叛,都顯得特別輕浮,毫無道理,缺少鋪墊。 一代梟雄的風雨沉浮和爾虞我詐,就這樣被簡單地塑造成兄弟之間的惺惺相惜。 這種對復雜人物及時代簡單化、膚淺化的處理,無疑是王晶的拿手好戲。 罪與罰的主題太過沉重,畫面也未免過于粗糲,賣相不招人喜歡。不如把這個草莽故事美化成撒狗血的悲情兄弟情,配以精致的鏡頭,別致的布景,賣賣情懷,皆大歡喜。 而《跛豪》之所以能夠被載入史冊,正是因為麥當雄粗糙如砂紙般的紀實風格為之帶來了靈魂。 無論是雷洛、跛豪,還是張子強,泥潭是他們的家鄉,血河是他們的歸路。 他們狂妄、殘忍、咎由自取,但真正的創造者從他們生猛而原始的生命力中嗅到了自毀者的力量,這力量指向令普通人向往的自由。 當然,王晶才不要什么靈魂,他只要“看上去很美”,然后觀眾乖乖掏錢即可。 02 真假王晶 說了《追龍》這么多不是,也無法忽視一個現實,是它的出現讓人們提高了對王晶的期待,也增加了對《追龍2》的怨念。 即使與《跛豪》相比,《追龍》顯得淺白而稚嫩,也不妨礙一大部分人浸淫在它創造的世界里,重溫港島舊夢。 即使《追龍2》垮成這樣,還會有人感嘆在梁家輝身上瞥見昔日梟雄不可一世的風采。 不少人沖著四大影帝聚首的宣傳,也會毫不猶豫地貢獻票房。 ![]() 余波猶如此,可見老港片給一代代人帶來的震感之強烈。 也有很多人表示惋惜,如今不少港片大佬專業戶淪為內陸影視劇的人肉背景板。他們一般沒有太多戲份,通常坐在那里,臉上就寫了兩個字:“大佬”。這樣的角色往往是功能性的,不過是服務劇情的工具,可發揮的余地極小。 經過幾十年的風風雨雨,最后漸漸成為一個符號。 可惜嗎?不甘嗎? 要是問他們,答案一定是否定的。揾食嘛,沒什么。 在一個他們并不熟悉的文化體系中,能夠得到被貼上“大佬”的標簽,成為人人皆認可的符號,也算是另一種意義上的嘉獎。 ![]() 然而,這種“符號化”的現象,一旦出現在港產片中,就會變得很可怕。 王晶正在做的,就是將這些港片元老級戰將們不斷符號化,然后企圖把這些失去了靈魂側面的“符號”們兜售給大陸市場。我們不妨把這種思路成為“王晶路線”。 別說港片復興不能靠他,港片若是斷氣,有大半也是毀在“王晶路線”上。 “盡皆過火,盡是癲狂”,權威電影專家大衛·波德萊爾的這句著名評語其實不乏抱怨。 如今,影迷們聊起香港電影,總是帶著七分時間濾鏡。但是絕不能忘了,在我們耳熟能詳的經典背后,還有無數粗制濫造、讓人爽完就忘的電影。 它們同樣誕生于繁盛的香港電影工業,常常,一部電影最快兩個星期就能問世。然而,在競逐資本的時代,它們才是市場上的主力軍。 畫面?邏輯?人物?統統為“好看”讓步。而“好看”,就是越通俗越好,看著輕松、流暢、腎上腺飆升,就可以了。 于是,打斗、追車、謀殺、美女,以及各種屎尿屁橋段齊上陣,一鍋亂燉,總有許多人來買單。 這種思路一直暢銷,直到好萊塢大片的入侵,才讓大家發現,原來看似繁榮的市場這么脆弱。 “王晶路線”失靈了。于是,一些人開始求新求變。 要問《無間道》之后,還有哪部電影真正讓人看到港片復興之光? 毫無疑問是去年的《無雙》。 再問,千禧年之后,最讓人驚喜的香港演員是誰? 如果提名張家輝,相信大部分人都沒意見。 無論是《無雙》還是張家輝,他們都是在擺脫了“符號化”之后找到突破口。 犯罪片的各種形式和變種幾乎已經被港片系數用盡,那么,莊文強就從更“虛”的層面講故事,講一個極度自卑的人的想象世界。港人引以為豪的“務實”被他推翻,但效果卻意外燃爆。 ![]() 千禧年后的張家輝更是是與“王晶路線”背道而馳。 上世紀他長期混跡于王晶的各種爛賭片中,插科打諢、沒心沒肺。 年近不惑時,他忽然開了竅,丟掉之前所有固定、重復的表演路線、模式,重新塑造一個從前看上去不可能屬于他的角色。 值得一提的是,莊文強和張家輝的改變,并非迎合市場之舉。相反,對于張家輝來說,王晶才代表著市場,而他主動離開了市場。 《無雙》呢,莊文強當時拿出劇本給麥兆輝看,被麥兆輝拒絕了。“故事太假了”,麥兆輝覺得講一個不存在的人,觀眾不會買賬。 還好,事實證明一切。 香港電影不再需要一個個“符號”的生硬堆砌,甚至這些“符號”的存在,對于香港電影來說,都是消耗:它們既消耗著演員有限的創作力,也消耗著工作人員的激情與想象力,乃至總有一天,它們將耗盡所有觀眾的耐心。 “王晶路線”的世故,真的無法拯救落入低谷的港片了。 話說回來,王晶作為導演,憑借大半生經驗積攢的市場嗅覺,并非不靈光。 ![]() 錢,自然能賺到,但為免太過小家子氣。就像《追龍2》里的龍志強,腦子里只有錢,格局跟原型張子強相比,不知低級了多少。 緊跟市場,的確成就過香港電影。然而,經歷了物是人非,市場早已不是王晶曾翻云覆雨過的市場。曾經的“王晶路線”,變成了自以為是、固步自封的代名詞。 王晶現在的電影,就像他看中的邱意濃,只有皮沒有骨。而且她好看的皮囊還顯得這么假,模仿邱淑貞也生硬得不行,正如王晶重復起自己來都顯得劣質。 ![]() 當然,王晶本人,遠比他的電影復雜得多。 出身高知家庭,畢業于香港中文大學,王晶絕對是個文藝人才。當年許多經典電影中的神來之筆,也是出自他的手筆,且出稿成片速度之快也極為驚人。 此后的“王晶路線”,固然是王晶作為電影導演的個人選擇。但作為制片人,以及香港電影工業體系的一份子,他又是另一副面孔。 在拍爛片的同時,他也拿出很多錢投資無人敢投的文藝片。當年許鞍華拿著《天水圍的日與夜》四處投遞無門,他毫不猶豫投進700萬,此后許鞍華的多部文藝片他皆有參與。 作為香港電影的老派工作者,本土市場低迷之時他堅持開工,養活一班老影人。 懶得拍出人物側面的導演王晶,自身實則有多重側面。 他像一面多棱鏡,每一面都折射出香港電影數十年的變幻莫測。 虛虛實實,真真假假。或許假面戴久了,也成了真實面貌的一部分。 只是,愿今后少一點導演王晶,多一點制片人王晶,便是華語影壇之幸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