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飛仙 1、王陽明是誰?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字伯安,號陽明,浙江紹興府余姚縣(寧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三家思想。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詩人、哲學家、軍事家、政治家、書法家、講師。 2、王陽明有什么成就? 他被稱為立德、立功、立言太上三不朽的完人。 立院講學:建立書院講學,傳播王學,學生遍天下。 軍事成就:軍事上戰無不勝。王陽明率領書生和偏裨,蕩平江西為患數十年的盜賊。三十五天平定了南昌寧王朱宸濠的叛亂。平定廣西思恩、田州的叛亂。 3、什么是王陽明心學? 心學作為儒學的一門學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顥開其端,南宋陸九淵則大啟其門徑,而與朱熹的理學分庭抗禮。陸九淵主張倡“心即理”說,王陽明又提出“知行合一”、“心外無物”、“致良知”等理論。 4、王陽明為什么這么厲害? 王陽明把心修煉到非常高的境界,洞徹人性,能看透人心,自然厲害。 5、王陽明心學有什么用? 王陽明心學集合了傳統儒釋道三教的智慧,可以修煉自己強大的內心,開啟與生俱來的智慧,獲得幸福美滿的人生。 6、王陽明怎么死的? 嘉靖六年(1527年)王陽明任命去平定思恩、田州的盜賊叛亂。平定亂叛后,王陽明因肺病加劇,嘉靖七年十月上疏朝廷乞求告老還鄉,由于病得太嚴重,不等朝廷的批復就回去,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卯時(1529年1月9日8時)病逝于江西南安府大庚縣青龍港(今江西省大余縣境內)舟中。臨終之際,弟子周積問他有何遺言,他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享年五十七歲。 7、心學中的心是什么意思? 首先這個心不是人體的器官心臟。凡覺知處便是心,如耳目之知視聽,手足之知痛癢,此知覺便是心也。身之主宰便是心,這個能夠覺知,能夠控制身體的存在就是真正的自己,人的一切行為動作都由這個“真己”來主宰,沒有這個真己就沒有了生命,也可以說這個真己就是心。 8、王陽明是什么性格的人? 他的弟子徐愛評價他“先生明睿天授,和樂坦易,不事邊幅”,天生聰明、溫和快樂、坦誠、平易近人,他謙虛,弟子夸耀他如泰山之高,他淡淡地答道“平川比泰山寬廣,你在平川能看見什么?”他不居功,平定寧王之亂后,他沒有爭功勞,皇帝不但沒有獎勵他,還猜忌他,王陽明激流隱退,稱病,以避免卷入更多的政治事端。他喜歡講學,盡管在千鈞一發的戰場后端他也不忘講學,所到之處,都有一班人跟著他講學,他是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 9、王陽明心學的核心是什么? 王陽明心學的核心理念是“心即理”、“心外無物”、“知行合一”、“致良知”。 10、《傳習錄》是王陽明寫的嗎? 王陽明本人沒有寫書,《傳習錄》是有他的弟子徐愛、陸澄、薛侃、錢德洪等人收集整理的一些語錄和王陽明的書信組合而成。成書的發起人是徐愛,由于徐愛早死,后來主要由錢德洪收集整理而成。 11、學習王陽明以及他的心學,有什么資料可以推薦? 資料有《傳習錄》和《王文成公全集》,這都是文言文版的,對于今人有些難讀。市面上還有很多關于王陽明的書籍或音視頻。 12、學習王陽明心學要注意什么? 無論是王陽明本人,還是徐愛、錢德洪,都苦口婆心地告誡“體諸身”,要用心體悟,身體力行地去踐行,而不是拿陽明心學的理論來耳朵聽聽、空口說說。 13、王陽明心學跟儒學、道學、佛學是什么關系? 嚴格來講陽明心學屬于儒家學派,是孔孟思想的傳承和發展,其中又吸納了道學、佛學的智慧,可以簡單理解它是儒道佛三教合一的思想,盡管不完全正確。在《傳習錄》中,王陽明跟弟子用很多篇幅討論《大學》、《中庸》的思想,也有討論《論語》、《孟子》。總之,陽明心學屬于儒學。 14、王陽明有什么朋友? 王陽明最好的朋友應該是湛若水。湛若水是嶺南心學大師陳白沙的弟子,他繼承陳白沙學說的基礎上,提出其心學宗旨“隨處體認天理”。王陽明三十四歲認識湛若水,兩人一見定交,共以倡明圣學為事。王陽明去龍場途經錢塘,劉瑾派錦衣衛追殺,王陽明跳江裝死逃難,其他人聽聞王陽明死訊,都以為他死了,哭的哭、驚訝的驚訝。只有湛若水知道他是裝死。王陽明死前一個月,從南寧回老家,途經廣東增城,還在湛若水的老家墻壁上題詩兩首。王陽明的墓志銘是湛若水所寫。 15、有哪些人是王陽明的粉絲? 陽明心學不僅在國內傳播,還流傳到日本、韓國等地區。他的粉絲不提王陽明的弟子徐愛、陸澄、薛侃、錢德洪、王艮、王畿等,著名的還有李贄、黃宗羲、紀曉嵐、曾國藩、嚴復、梁啟超、章太炎、孫中山、蔣介石、日本東鄉平八郎、日本明治維新三杰(西鄉隆盛 、大久保利通] 、木戶孝允)、岡田武彥、稻盛和夫等。 16、《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等儒學著作跟王陽明心學有什么關系? 陽明心學就是這些儒家理論的繼承和發展,并且更容易落地實踐。 17、學習陽明心學,需要學習四書五經嗎? 不一定,陽明心學的重點是落地實踐,如果能落地實踐,一切理論都是多余的贅言。當然如果能學習,對心學的理論理解會更透徹。 18、什么是《大學》的明明德? 什么是大學?大人之學。 什么是大人?頂天立地的人。什么是頂天立地?什么是人?查字典去。 大人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這個一體之仁,把仁愛推及到天地萬物的心,就是明德。明明德,是立其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之體。 19、什么是《大學》的親民? 大人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明明德,是立其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之體。親民,是達其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之用。明明德是體,親民是用,體用一源。仁愛之心,從愛父母開始,推廣到愛兄弟、夫婦、君臣、朋友,推廣到愛別人、乃至天下人的父母、兄弟、夫婦、君臣、朋友,再推廣到仁愛山川鬼神鳥獸草木等天地萬物。這就是親民。 20、什么是《大學》的止于至善? 什么是至善?明德、親民到極致就是至善,也就是真正的以天地萬物為一體。止于至善以親民,而明其明德,是之謂大人之學。 21、什么是存天理去人欲? 天理,是仁、義、禮、智的總和。 人欲,或者叫私欲,指人不正當的、過度的欲望。 天理人欲不兩立,存天理就是去人欲,去除不正當的、過度的欲望。 22、什么是格物致知? 格物,對外可以理解為研究事物,然后得到隱藏在事物背后的道理、規律、法則;對內可以理解為格去心中物欲,正其不正歸于正。心學的格物偏重于對內格物欲。 格物的過程,可以讓知更透徹,就是致知,致知的功夫在格物。 23、什么是知行合一?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說一個知,已自有行在;只說一個行,已自有知在。知行是一個功夫的兩面,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不能分離,也沒有先后。與行相分離的知,不是真知,而是妄想;與知相分離的行,不是篤行,而是冥行。 24、什么是良知? 良知者,孟子所謂“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慮而知,不待學而能,是故謂之良知。良知是天命之性,吾心之本體。人皆有惻隱之心,見到小孩子掉下井,都會伸手去拉一把,這就是良知。 25、什么致良知? 良知人人具有,個個自足,是一種不假外力的內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將良知推廣擴充到事事物物。“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過程,因而也就是自覺之知與推致知行合一的過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 26、什么是心即理? 南宋朱熹的理學觀點認為理在物上,同時代陸九淵認為理在心中,王陽明繼承了陸九淵的思想,他說:“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天下事、天下理都不在心外,只在心中,所以心即理。 27、什么是惟精惟一? 精,用功精深;一,一心,專心,專注。惟精惟一是指用功精深,用心專一。語出《尚書·大禹謨》:“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28、心外無物是什么意思?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不誠無物。用南鎮看花的故事來解析,你不來南鎮看花,你則不知道這朵花的形狀及顏色,甚至連花的概念都沒有,花是否存在都不知道,此時心跟花同歸于寂;一旦來看花,花的形狀和顏色就明白起來。由此可見,花不在你的心外。 29、心外無物這個理論有什么作用? 既然心外無物,事理就在心中,自然吾性自足,不假外求。自身有無限的潛能,無限的能量,把這些能量挖掘出來,可以修煉強大的內心。 30、王陽明跟朱熹是什么關系? 王陽明并沒有全盤否定朱熹,只是在心即理方面和格物方法上有差異,朱熹認為物理在心外,王陽明認為心即理;朱熹認為格物是去格盡世間萬物,王陽明認為格物是格去心中物欲。其它方面,他們的觀點基本上一致的。 31、什么是主一? 主,專主,專注;一,一個目標,指天理。主一就是指專注于在天理上,念念不忘存天理、去人欲。 32、什么是主意和功夫? 主意是終點,要達到的目標;功夫,為達成目標需要采取的行動。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一是惟精的主意,惟精是惟一的功夫。 33、什么是體用一源? 程頤在其主要著作《伊川易傳》中說:“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體用一源,顯微無間”。他所謂體,指本原、本體;所謂用,指顯現、作用。他認為隱微的理與顯著的象,二者統一,沒有間隙。無形的理,當以物象來顯示其意義和功能,而有形之物,本于無形之理。所謂一源,即源于一理,理為根本。 朱熹進一步發揮了程頤的這一思想。他說:“蓋自理而言,則即體而用在其中,所謂‘一源’也;自象而言,則即顯而微不能外,所謂‘無間’也”。指出體在用中,用不離體;理在物中,而物不外于理。朱熹把體用顯微的關系,更嚴密地建立在以理為本的基礎上,更系統地解說了體用相涵的統一關系。 明代王陽明以心來講“體用一源”,他認為體是心,用是心之用,心之體即是理,心之用便是物,能得其體,用即在其中,以強調心就是一切的本原。 清朝時期中西文化的沖突,魏源喊出著名的口號“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在佛學中,有體、用、相三位一體,體是指事物的本體,用是指事物的功用,相是指事物呈現出來的形象。 34、王陽明對立志有什么看法? 王陽明在《教條示農場諸生》中開頭就強調了立志的作用:“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于志者。” 立志則立“必為圣人之志”,所謂必為圣人之志,就是向圣人學習。學習圣人的什么?學習其念念不忘存天理去人欲,或者說念念不忘致良知。 35、王陽明在貴州龍場待了多久? 根據《王陽明年譜》記載,正德元年(1506年)三十五歲,二月,正德皇帝初政,劉瑾把持朝政,戴針、薄彥徽等人因忤逆皇帝,被逮捕入獄,王陽明上疏救之,因此被廷杖四十,貶謫貴州龍場。 正德二年(1507年)三十六歲,夏天,走到錢塘,劉瑾派人追殺,王陽明裝死跳江,后來回家探親。十二月回到錢塘,繼而趕赴龍場。 正德三年(1508)三十七歲,春,到達龍場,同年龍場悟道。因念:“圣人處此,更有何道?”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籍寐中若有人語之者,不覺呼躍,從者皆驚。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 理于事物者誤也。乃以默記《五經》之言證之,莫不吻合,因著《五經意說》。居久,夷人亦日來親貍。以所居漱濕,乃伐木構龍岡書院及寅賓堂、何陋軒、君子亭、玩易窩以居之。 正德四年(1509),三十八歲,在貴陽,是年先生始論知行合一。 正德五年(1510),三十九歲,升廬陵縣(江西吉安)知縣,三月到廬陵。 因此,王陽明在正德三年(1508)春抵達龍場,正德五年(1510)三月(春)抵達廬陵,他待在貴州龍場的時間應該不足兩年。 36、王陽明有過灰心喪氣,意志消沉的時候嗎? 有,劉瑾追殺他,他跳江裝死,坐商船去到福建,來到武夷山,那段時期,他挺迷茫的,準備“遠盾”。后道士點化他,他毅然選著擔當起責任,要去龍場赴任,并在寺廟墻壁上題詩:“險夷原不滯胸中, 何異浮云過太空?夜靜海濤三萬里,月明飛錫下天風。” 其次,剛到龍場的時候,他意志相對比較消沉,寫了一些鄉愁、感嘆時光流逝的詩。 37、什么是慎獨? 這是《中庸》強調的自修方式,獨處的時候,也要像眾目睽睽之心警惕,不放松自己的修行。 38、什么是中庸? 不偏之謂中,不易(改變)之謂庸,以其不偏不倚謂之中,以其不差異可常行,故謂之庸。儒家所說的中庸并不等于平庸,而是一種中和的處事方式,儒家認為“中庸”是道德行為的最高標準,并且把“誠”看成是世界的本體,認為“至誠”則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學習過程和認識方法。 39、什么是中和? 《禮記·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喜怒哀樂還未激發出來(處于本然狀態),叫做中;喜怒哀樂激發出來都其如其分,叫做和。中,是天下事物的根本;和,是天下通達的原則。達到中和的極致,天地各得其位,萬物得到自然生長發育。 40、王陽明用種樹的例子來比喻什么道理? 種樹先培植樹根,樹根長好了,自然枝繁葉茂,樹根是本,枝葉是末,做人做事不能本末倒置。致良知,在心上用功是根本,在外界事事物物去尋討道理是枝末。反求諸己是根本,向外馳求是枝末。 41、什么是良知四句教? 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第一句:無善無惡心之體。心體是上天賦予的特性,本無善惡之分別,就像剛出生嬰孩的赤子之心。 第二句:有善有惡意之動。人有習心,意念上有善惡在,好壞也隨之而來,如同佛家說的起心動念。 第三句:知善知惡是良知。人心有良知,自然能分別善惡。即使是賊,他也討厭被人罵作賊,可見賊人心中也是有良知的;善人就更不用說了。 第四句:為善去惡是格物。人可以選擇自己的行為,能夠選擇行善,也能夠選擇作惡,當然為善去惡才是人心的真確選擇,才是格物。 42、王陽明如何看待別人的誹謗? 只管自己踏踏實實用功就是,不管別人怎樣誹謗,不管別人怎樣欺辱怠慢,處處都是幫助自己成長的資糧,處處都是德行進步的動力。如果不用功,別人的誹謗要是魔障,最終會拖垮自己。 誹謗是從外而來的,即使是圣人也會有人誹謗。人貴在自修,如果自己是一位光明磊落的圣賢,即使別人誹謗,也誹謗不著,就像浮云蔽日,終究無損太陽的光明,就像向天空吐唾沫,不能污染天空,唾沫還是落在他們自己身上。 43、王陽明如何看待生氣責備他人? 學習需要反求諸己。如果只去責備別人,只能看見別人的不是,就看不見自己的過錯。如果能反過來要求自己,就會看見自己身上很多不足,哪里還有時間去責備別人呢? 44、王陽明了解《易經》嗎? 他被劉瑾下陷迢獄時,就在監獄中讀《易經》;他在貴州龍場的一個小山洞里讀《易經》,起名為玩易窩。王陽明在戰場上戰無不勝,可以猜測他對《易經》的理解和運用已經出神入化。 45、王陽明如何看待工作和修行的沖突? 工作就是修行,沒人叫你放棄工作去修行,心學講事上磨練,事從哪里來?就是從工作和生活中來,工作和生活就是修行。太忙沒時間修行,那是沒立志的敷衍之話,說忙,忙得過在戰場上運籌帷幄、出生入死的王陽明嗎?人家還有時間修行和講學。 46、王陽明如何看待讀書? 讀書記住書中內容,是第三流的讀書。讀書把書中內容融會貫通,是第二流的讀書。讀書弄明白自己的本體,是第一流的讀書。 47、王陽明怎么評價文中子? 文中子是隋末唐初的大儒,在《三字經》中被稱為跟老子、莊子、荀子、揚雄并列的五子之一。文中子效法孔子修撰經書,被世人從隋末唐初罵到明朝,罵足幾百年。文中子希望在亂世中,人心不知所向時,通過修撰經書來達到撥亂反正的社會效果。王陽明挺認可和同情文中子的,也許是王陽明從文中子聯想到自己的處境,自己也是在思想上撥亂反正,然而遭到世人很多的非議和誹謗,根據自己的良知,陽明先生又必須這么做,功過留待后人評。 48、圣人、賢人、愚人有什么區別? 圣人之知如同萬里無云時的太陽,賢人之知如同浮云飄蕩時的太陽,愚人之知如同陰霾天的太陽。雖然有昏暗明亮的區別,而能夠能辨別黑白這點上是一致的。為學的功夫,就是去撥開云霧現青天的過程。因為人的資質不同,有些人需要一分努力,而有些人需要一百分的努力。 49、王陽明怎么看待疾病? 有一位弟子家中孩子得了重病,他著急得心神不定,王陽明提醒他,現在就是最好的事上磨練的時機,不然平常講學還有什么意義。 有一位弟子得了眼病,整日憂愁不堪,王陽明跟他說:“你是貴目賤心。” 有一位弟子有病,他問弟子感覺如何,弟子說:“病物亦難格。”陽明答道:“常快活便是功夫。” 從這三個例子來看,王陽明是把疾病當做一種私欲,需要下格物的功夫,并且要讓自己快樂起來。 50、王陽明心學是唯心主義嗎? 討論這樣的問題沒有意思。關鍵是你能否在王陽明心學中學到對你有用的知識。如果你覺得它對你有用,就去學;如果你覺得它對你沒用,花半秒鐘去討論和評價都是浪費你的時間,浪費你的生命。 |
|
感谢您访问我们的网站,您可能还对以下资源感兴趣:明港兜巡实业投资有限公司
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