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夏歷史上,從來都不缺奇珍異寶,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古人做不到的。比如,在北京的隆福寺,曾有一件獨一無二的國寶,可因為唐山大地震變得岌岌可危。 文物專家們為了保護這件國寶,便將它全部拆卸后送到博物館保存。可沒想到的是,國寶到博物館后卻拼不上了。最后還是文保大師用了一個妙招解決,究竟是什么“妙招”呢?您看完小編下面的揭秘就明白了。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系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據文物專家介紹,隆福寺始建于明代景泰三年,后于清雍正九年重修并成為皇家寺院。經專家們鑒定,隆福寺藻井為明代時期的文物,即一件懸掛在屋頂上的“避火設備”。據史料記載,藻井起源于西漢時期,是我國古代建筑中屋頂的一種裝飾,多用于寺廟,宮殿和佛堂等建筑。 如今像隆福寺藻井這般精美且保存完好的藻井,已經找不到第二件了,因此它也就變得異常珍貴,但可惜的是,因唐山大地震的原因,它已經變得岌岌可危,如果不及時對其進行妥善的保護,一旦它從上面掉下來,那很可能就毀于一旦了。險情就是命令,專家們立即行動起來,制定了詳細的計劃,隨后,就對隆福寺藻井進行了轉移。 但問題是,這件藻井可是個大家伙,直徑竟有2米左右,共有6層,其中1-5層上都布置滿了亭臺樓閣。然后最頂上還有一幅星宿圖,共計存星1400多顆,因此整個藻井看起來渾然一體,宛如瑯琊玉宇,大羅仙境一般。后來,專家們經過一番研究,決定對藻井進行拆卸,然后轉移到安全的地方后再進行拼接。 專家們認為,古建筑博物館設施完善,可以作為轉移的地點。可是下來的遷移工作,卻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麻煩。一開始,那些經驗豐富的古建筑木匠老師傅,對藻井進行了一番全面檢查,確定哪些部件可以拆,哪些部件不可以拆。然后,專家們登著梯子,小心翼翼的對藻井進行拆解,拆解的同時對每個部件進行編號,以及拍照保存,保證在后期拼接的時候能恢復原樣,不至于張冠李戴,或者混雜錯亂。 拆卸和轉移藻井,專家們花了將近半個月的時間,但工作順利,沒有發生什么意外情況。可在最后拼裝的時候卻讓人感到頭疼,因為需要拼裝的大小部件有好幾百塊,即便是再熟練的工匠,也需要反復的調試,最后專家們花了3個多月的時間才拼裝好藻井。 屋漏偏逢連夜雨,最后準備將藻井吊起來時,又發現第二層和第三層拼接的地方竟然少了個木銷子,導致兩層之間有個縫隙。這下可急壞了在場的專家,如果放任不管的話,藻井用不了幾年就會因為受力不均勻而變形斷裂。專家們把隆福寺和博物館都翻了個底朝天,結果還是沒有找到丟失的木銷子。 最后實在沒有辦法,專家們請來一位專門從事古建保護的大師,請他想辦法能彌補這個縫隙。木匠大師經過仔細的觀察,并翻閱了大量的古代藻井資料,然后通過幾十次的嘗試,終于用木料造出來一個小拇指大的木銷子,將第二層和第三層有縫隙的地方“銷”在一起,這才算“完美”地解決了這個難題,使得文物專家們成功的復原了隆福寺藻井。 幾十年過去了,隆福寺藻井已經成了古建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雖然歷經數百年的歲月洗禮,但它卻依然光彩依舊,而這一切都和無數文物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和付出有著密切的關系。如果您以后有機會去到北京,也不妨去一趟古建博物館,觀看這件獨一無二的珍稀國寶,進一步體會古代匠人高超的技藝和無窮智慧。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劉立江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