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以關節炎癥為主的免疫紊亂性的慢性疾病,它的機制十分復雜,到目前為止也沒有研究出確切的病因。在中醫上,類風濕性關節炎屬于“痹證”范疇。中醫認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以虛實夾雜為主要表現的虛損性疾病。早在公元前6世紀,我國即有關于四肢病的記載,據《春秋左傳》云:“風淫末疾”,就是指受“風”而得的四肢關節疼痛的疾病。《黃帝內經》專列“痹論”篇,對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因病機進行系統論述,其中脾虛與該病的中醫病機、臨床表現密切相關。 中醫學認為脾胃虛弱,飲食失調,起居失常,可導致痰濕內生、濕濁為患,復感外邪而致痹。《素問·至真要大論篇第七十四》說:“厥陰之要,甚則入脾,食痹而吐。”明代醫書《雜癥會心錄·痹論》中強調補脾的重要性:“況痹者閉也,乃脈絡澀而少宣通之機,氣血凝而少流動之勢,治法非投水益陰,則補氣升陽;非急急于救肝腎,則惓惓于補脾土,斯病退而根本不遙也,倘泥于三氣雜至,為必不可留之邪,而且從事于攻伐,則體實者安,而體虛者危矣。” 除了脾胃虛弱致痰濕內生,中醫學還認為氣血不足,營衛失調會讓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免疫功能失調和貧血。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氣血不足的根本原因是脾虛不能化氣生血,所以風寒濕熱之邪只是本病發生的外部條件或因素,脾虛所致的氣血不足、營衛失調才是本病的內部原因或根本因素。 在治療方面,中醫藥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主要是發揮辨證論治的特長,根據該病的不同階段、不同證候、不同地域、不同體質,多層次、多途徑抗炎止痛、調節免疫功能。以健脾益胃,調補后天為主,施以藥物扶助正氣,益氣養血,再祛痰化濕。除了內服中藥,外敷也是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一種重要治療方式。 由羅浮山國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羅浮山風濕膏藥中金錢白花蛇祛風通絡,用量獨重, 為血肉有情之品, 為全方君藥。七葉蓮、寬筋藤、洋金花、毛麝香、徐長卿舒筋止痛、油松節、麻黃、荊芥活絡祛風, 過崗龍、骨碎補、威靈仙、防風祛風除濕、當歸、紅花、益母草等活血濡脈共為臣藥,其余小羅傘、六棱菊等為羅浮山特產, 或除濕、或提毒、或柔筋、亦為臣藥, 生川烏、生草烏藥有大毒, 入于膏藥經高溫煎炸, 留效去毒, 溫經通脈止痛, 為佐藥。獨活、羌活、荊芥、牛膝引藥或上或下, 或內或外, 無處不達為使藥。本方共由四十一味中草藥組成,藥味雖多, 而君臣佐使法度嚴明如臣、佐、使藥味劑量雖然相同,但諸藥性有緩峻, 而比類眾寡懸殊, 從而使臣、佐功能得以體現。 根據臨床研究結果:羅浮山風濕膏對骨性關節炎有較好的療效,對骨性關節炎患者的關節疼痛、關節壓痛、關節僵硬、關節腫脹等癥狀有明顯改善作用。 內容來自騰訊新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