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王祝華,女,53歲,已婚已育,現絕經2年,河源市,務農。就診時間:2015年4月8 【主訴】:反復鼻塞、噴嚏、流涕10余年,加重1年。 【刻癥】:患過自訴患過敏性鼻炎10余年,近1年加重。晨起、傍晚鼻塞,或鼻癢、噴嚏、流清涕,偶鼻稍干甚有熱感,無發熱,無頭痛,不伴耳鳴,無膿性分泌物及稠涕,每次發作時持續半個小時不等,天熱可稍緩解;平素怕風懼冷,不喜寒涼。家屬訴嚴重時夜間患者需張口呼吸,呼嚕聲震耳欲聾,眠一般,納可,二便調,脈弦細,舌稍暗紅苔薄黃。中醫辨證屬氣血虛弱,風寒濕熱相兼;治法:補益氣血、宣通鼻竅。 【方藥】:彭堅教授加味都梁合清化之藥:白芷20炙麻黃10蒼耳子10辛荑10薄荷10(后下)川芎15細辛6黃芩10生石膏45(先煎)鵝不食草30當歸15生黃芪30黨參10麥冬15石斛15烏梅10:七劑。 【二診】2015年5月4日:鼻塞、鼻癢,打噴嚏,流清涕均較前減輕,其夜間鼾聲亦減,病者甚喜,醫者甚奇。納眠可,二便無大礙,舌稍淡紅苔薄白,脈弦細;從其平素怕風懼冷,不喜寒涼,耐夏不耐冬之陽虛與氣虛體質,轉從溫補肺腎,兼以辛潤開竅,制成蜜丸,以求鞏固療效:十補丸合保元湯合蒼耳子散加疏風開竅息癢藥:山萸肉15熟地30山藥15制附子15肉桂10鹿角膠10鹿角霜10五味子5牡丹皮10茯苓10澤瀉10炙黃芪15紅參10炙甘草5當歸10細辛5蒼耳子10辛荑15蔓荊子10白鮮皮30地膚子30蛇床子15訶子15烏梅20補骨脂15郁李仁5白芥子10:14劑,做成蜜丸,約可服用2.5個月;每次6-8克,每天3次,飯后溫開水送服。 【三診】2016年3月31日:藥后鼻癢、噴嚏、流涕、鼻塞等癥明顯好轉,至今未再發作,即便是冬天寒濕交加之際,也只是偶然鼻癢、噴嚏。囑晨服補中氣丸,夜服金匱腎氣丸二個月,至盛夏停藥。 【病案解析】從患者臨床癥狀分析,西醫診斷明確,即“過敏性鼻炎”。其夜間打鼾明顯,應該是鼻塞等導致氣流受阻,炎癥長期刺激粘膜組織導致鼻甲肥大,或鼻腺樣增生。中醫從療效角度分析,即陽氣虛弱的體質,氣血不足,風寒夾濁匿伏的蘊熱,易致鼻竅痰瘀內阻。治療分前后兩步:首先是補氣血的基礎上,疏風開竅兼清肺熱;其次是補肺脾腎三臟陽氣的基礎上,兼疏風宣竅,化痰散結。療效意料之中,亦是中醫辨證施治的最好詮釋。 【跟師心得】 (一)選方精準 (1)都梁丸:方中白芷辛散溫通,長于止痛,善入足陽膽胃經,治風寒頭痛的《局方》川芎茶調散、治風熱頭痛的《仙拈集》風熱散和《壽世保元》清上蠲痛湯,以及治療鼻淵的《濟生方》蒼耳子散,白芷皆非等閑之品。最精妙的是《百一選方》的都梁丸,取白芷一味研末制成蜜丸,清茶送下,專治鼻炎引起的頭痛,其通竅而治前額及眉棱骨痛外,尚可排膿解毒,且有抑制細菌和真菌的作用,故治療慢性鼻炎怎可少了白芷這味妙藥。彭堅教授制“加味都梁丸”( 白芷50川芎15辛荑10細辛5蓽茇5黃芩10訶子10魚腦石10穿山甲10天花粉10浙貝母10黃芪30),集寒溫一體,補消兼施,通斂兼施,效果確實不錯。 (2)十補丸:本案選自《嚴氏重訂濟生方》,由腎氣丸加鹿茸和五味子組成,原治腎陽虛弱,面色黧黑,足冷足腫,耳鳴耳聾等。《內經,宣明五氣論》中“五氣所病……腎為欠,為涕”,故臨床上慢性鼻炎病機多為肺脾腎三臟陽氣虛弱,而五臟之最非此不發,故溫補腎陽是其大法。在此基礎上,再合保元湯,肺脾腎三臟陽氣同時補益,確保虛寒性慢性鼻炎的穩步向愈。 (二)巧用對藥: (1)蒼耳子、辛荑:祛風散寒通鼻竅之專藥。焦樹德教授認為:蒼耳子“偏于散頭部風濕,專治頭風頭痛;辛荑去偏于散上焦風寒,開宣肺竅”,二味藥均為治療鼻病不可挪移之品;然蒼耳子有小毒,用量一般宜半量于辛荑。《濟生方》之蒼耳子散,即以此二藥為主藥,實是治療各種鼻炎的基礎方,無論寒熱虛實均可在此基礎上加減。 (2)鹿角膠與鹿角霜:鹿角膠、霜同用,取《醫學正傳》卷三的斑龍丸,基方以鹿角膠與鹿角霜同為主藥,鹿又名斑龍,其制成膠霜之后,通督脈,補命門,大補精髓,最能補精生血而益元陽。 (3)鹿角霜與露蜂房:兩者相伍是朱良春教授之心得,善于散結消腫,本案疑有鼻腺樣肥大或息肉增生之類,故用為對藥。 (4)郁李仁配白芥子:出于慢性鼻炎導致鼻甲“肥大”或“增生”多與痰瘀互結有關,在補益與辨證的基礎上,當兼化痰化瘀;本案取彭堅教授用藥經驗,郁李仁配白芥子,前者稍能活血,后者更能化痰,治慢性炎癥屬痰瘀互結的慢性鼻炎,屢建功勛。 (5)訶子與蛇床子:多數慢性鼻炎程度不同都與“過敏”即肺氣不足與肺失斂固有關。訶子善于斂肺氣止涕,從干祖望教授的劫敏湯(治過敏性鼻炎方:黃芪10烏梅10訶子10地龍10柴胡3稀薟草6蜂房30)中得到印證。蛇床子多為外用藥,內服少用。但朱良春教授以之內服治療久咳、咽癢、無痰確實有效,從解剖中的氣管到鼻部,皆為肺系氣虛之癥,故移治頑固性過敏性鼻炎尤以肺脾腎氣虛失固者尤佳。 (6)熟地、山萸肉、山藥:慢性鼻炎不宜一味辛溫通竅,久之必耗散肺氣,當配之以攝納肺腎的藥物,常用地、萸、藥即地黃丸的三補。如果不是用腎氣丸作為基礎方,也可選用攝納肺腎藥:補骨脂、益智仁、烏梅等,效果亦佳。 (此病案由曾慶明名中醫傳承工作室黃偉娟醫生整理供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