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點概要上次推送我們針對《文心雕龍》創作論中的《神思》和風格論中的《體性》等篇章中出現的重點文論觀點有選擇性的進行了介紹,今天我們把目光轉移,一起了解一下《通變》等章節中論述的藝術創作與繼承以及劉勰對文學作品的審美要求——風骨。 特征分析劉勰關于文學發展觀的論述是從內外兩面展開的。就文學發展的外部條件而言,主要看時代社會。《時序》等篇對此有系統的探討。依據劉勰所述,大致可以得出三點看法:一是文學隨時代社會因素的不同而發生變化,其規律為“質文代變”,即文學內部兩種質素一一質樸與文華一的互為消長:二是從上古到宋齊,“質文代變”的具體表現,或質勝于文,或文勝于質,或文質相激,總的趨勢是由質樸向文華發展:三是指出楚漢以后,文華過分,有背于雅正之道,對此不良傾向必須加以矯正。在《通變》中,他進一步從文學自身的發展變化來揭示造成“質文代變”的原因,并就如何糾正“由質及訛,彌近彌淡”的不良文風提出自己的主張。首先,劉勰把構成文學作品的內在諸要分類為“有常之體”和“無方之術”兩方面。前者淵源于傳統重在“因”,后者植根于現實主于“變”,兩方面結合起來,才能使文學創作“無窮之路,飲不竭之源”,這可以視為一種寫作策略。其次,通變觀不僅是寫作策略,同時表現為對文學遺產和文學傳統的一種態度和方法。文學傳統和文學遺產是文學發展進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必須加以學習和鉆研,有所繼承、有所發展。劉勰講通變之術,就是正確處理古與今、因與革的關系。其三,劉勰提出了作家貫徹通變思想應當掌握的原則和方法。盡管通變講的是文學自身的發展規律,劉勰認為也要把他落實到主體的修養和創作的實踐當中,才能發揮作用。 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提出了著名的風骨論。風骨的內涵,眾說紛紜現代著名學者黃侃在《文心雕龍札記·風骨》篇中說:“風即文意,骨即文辭。”一般認為,風當是指抒發情志的作品有一種表現得鮮明爽朗易于感染人的思想感情;而骨則當是一種精要勁健、剛正有力的語言表達。“風”和“骨”是相輔相成的,無“風”則無“骨”,“風”和“骨”不可能單獨存在。從某種意義上看,風骨可以看做是文學作品的某種藝術風格。 加深印象風骨不同于體現作家個性的一般意義上的藝術風格,如典雅、遠奧等,它具有普遍性,是文學創作中作家普遍追求的審美特征,也是文學作品在內容和形式上應具有的風貌。劉勰在文章中提出的“風清骨峻”的審美理想,與中國文化傳統中對知識分子的人格要求有十分密切的關系。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在精神品格上有非常可貴的一面,這就是追求實現先進社會理想的奮斗精神和在受壓抑而理想得不到實現時的抗爭精神,它體現了中華民族堅毅不屈,頑強斗爭的性格和先進知識分子的高風亮節,錚錚鐵骨。風骨正是這種奮斗精神和抗爭精神在文學審美理想上的體現。 |
|
來自: 昵稱32901809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