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混聲意識的重要性 一、立體聲是美聲和一切科學發聲所要求的: 人天生就擁有發真聲和假聲的能力,真聲又稱之為下方音,假聲即為上方音,真聲是重機能,假聲則是輕機能。那么,怎么才能發出所謂立體的聲音呢?首先我們要建立一個暢通的呼吸通道,即在腹式呼吸誘發下橫膈膜-胸腔-喉咽腔-牙關節(口咽腔)-鼻咽腔形成一個打開的通道,在此通道內激發一個正確的起音繼而在以咽腔為主要共鳴腔的腔體里獲得豐滿嘹亮的聲音。咽音發聲基于貝諾利作用的原理,這種在呼吸通道里形成的聲音,具備此實驗要求的客觀條件,是最準確到位的發聲實踐。 二、好的聲音都是立體的,具備多種聲音特質: 作為一名初學者,大家都有一個聲音追求的方向,這個方向無疑就來自于各自聲樂導師的引導。然而,我們對聲音的某些定式性追求往往都是片面和局部的,諸如極力引導聲音唱向額頭和面罩、引導自己的聲音向上向后繞過軟腭等等。而我們聽卡魯索、吉利、斯基帕、沃爾皮、比約林等大師演唱的聲音時,都可以聽出來各自追求的聲音。也就是說,主張向前唱的人會感覺這些大師們的聲音也是向前的,主張靠后演唱的人也能明顯感覺到大師們的聲音則是向后的。原因何在?很簡單,因為大師們的聲音都是立體聲,是又明又暗、又圓又亮、又前又后的。 上周在北京舉辦了民族男高音的演唱會,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上百人的民族男高音,真正聲音有辨識度的寥寥無幾。原因何在?那就是絕大多數民族男高音過多的使用了假聲,導致聲音偏陰性而辨識度極低。而我們聽蔣大為、郭頌、吳雁澤等老一輩民族男高音的聲音,則是有很強的辨識度,另外他們的藝術生命普遍都很長。此問題蔣大為老師在網絡上講過很多次,但是很遺憾,至今沒有能引起幾個學習者的重視和反思。 三、混聲的意識是貫穿整個音域的: 眾所周知,美聲是摒棄了口腔音的發聲方式,也就是必須要以貝諾利氏作用為發聲原則,使良好的起音在以整個咽腔作為主要共鳴腔的腔體里充分振動。這樣踐行的結果,就是整個音域的所有母音發出都有混聲的意識,而非中低音無高位泛音,高音無胸腔低泛音的支持。這樣踐行的最大優點就是可以做到低中高音的無坎過渡,即便是到了很多朋友認為的過渡音,也聽不出來特意的“關閉”技術。而我們判斷一個人演唱水平的高音,就是他可以在你覺得必須用技術的音域唱的那么的自如無痕。有些成名的歌唱家,演唱不可謂不成熟不可謂不完整,但是到了中高音轉換給人的聽覺感受是“聽,這個地方他換聲了”、“這個地方他關閉了”,按筆者的標準,這樣的歌唱家都不是最高級的。 世界上這方面的高手眾多,就不一一贅述了,我國則有關貴敏、吳雁澤、施鴻鄂等老先生,大家不妨找來他們的演唱資料聽一聽,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但這樣的唱法,在初學者耳朵里八成是聽不出來好在哪里的,無妨,盡管聽就是了。當你聽明白的時候,你的進步就指日可待了。 至于混聲的意識如何運用,大家可以參考我抖音作品多有講解和示范,在具體發聲時:中低音必須要有假聲的高位置,而高音必須是正三角感覺的(以胸腔為底)是帶有胸聲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