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這么幾十年,誰不想讓這說長不長,說短不短的人生過得充實而快樂呢?處理好四種關(guān)系,就可以實現(xiàn)一個美好的人生。 01 對物質(zhì)要儉 人在世間面臨的第一個疑惑,就是人對物質(zhì)世界該采取怎樣的關(guān)系,這是一個生存與發(fā)展的問題。世間的萬物,要想生存下去,都要盡力的獲取生存資源。 稻盛和夫先生曾經(jīng)談到在南美洲的一個沙漠,環(huán)境非常的惡劣,每年只有七天的時間下一點雨。 沙漠中有一種植物,就在短短的一個星期里,拼命的發(fā)芽、生長、開花、留下種子,它以這種方式在酷熱的沙漠頑強生存了幾百萬年。 人類與其它生物并無區(qū)別,人類必須掌握生存的技能,并不斷發(fā)展,以從自然界獲得足夠的物質(zhì)資源。 但人畢競與其它生物不同,生物只取能夠維持生存、繁衍必需的生活資料,多了之后雖一毫而莫取,因為取多了,反而是累贅。 你看松鼠,秋天時收集貯藏果實以備過冬,但他們只取渡過一冬的果實就可以了,如果多了,來年春暖,貯藏在洞穴的食物會發(fā)霉,還得費勁把它們從洞穴中清除出去。 但人的欲望無限,吃著碗里的看著鍋里的,占著銀山還想金山,自己過著奢侈的生活還想著多弄些財產(chǎn)留給下一代。 誰不想活得自在,但如果欲望熾盛,受外物所役使的話就不能實現(xiàn)。 因此,對物質(zhì)要儉,夠用就好,不要追求那些多余的東西;對物的使用也要用到不能用為止,盡量減少對物的依賴。 02 對人要有情 人與人之間要講禮法與情義。世上的資源是有限的,為了爭奪資源人與人之間會發(fā)生激烈的爭奪,這需要禮和法來約束自己,使彼此不要陷入無止境的、沒有底線的競爭。 人與人之間也需要情和義。有情有義是需要犧牲自己的時間、體力和金錢的,如果什么都不肯付出的話,哪來真心的朋友呢? 說到情義就要真誠,千萬不要抱著施恩圖報的心理去幫助別人,這是市恩,是交易,不是真情。 真情就是不管對方處在什么地位,處于什么環(huán)境,都能以平常心處之。 莊子說:“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甘若甜酒者,以利相交也,利絕了,情也沒了;淡若水者,沒有利益的牽扯,反而能夠長長久久。 03 對己要安 人與自我要安。 王定國是蘇軾的朋友,王定國有一個歌女,名喚柔奴,世居京師。王定國被貶嶺南,她也隨定國在嶺南的荒蠻之地生活了多年。后來隨定國遇赦北還。 蘇軾問她,“廣南風(fēng)土應(yīng)是不好罷?” 她回答:“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 心安,才會有穩(wěn)定的情緒,才會有從容的心態(tài),才會有幸福的生活。 欲想心安,無念是關(guān)鍵。吃虧了,心生憤怒之念,占便宜了,沾沾自喜。風(fēng)塵萬里,嫌累!限于一處,寂寞!不管念頭是好是壞,都會影響心緒的安寧。 尤其是邪惡的念頭,讓人處于一種嫉妒、憤恨、惱怒的自我折磨中。 佛經(jīng)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法。”這里最重要的四個字就是“自凈其意”。 心才是幸福快樂的源頭,不要有惡念,要有善念,最終善念也不要留存于心,忘卻做了何事,所善何人,所善何物。 念念不念,息下萬緣,心無所住,才會達至心如止水的妙境。 04 對神要敬 宇宙為什么存在呢?作為宇宙中微不足道的個體,我是由何而來,所來何事,又往何處去?在紅塵中為什么有那么多的痛苦、罪惡與死亡?人難免會發(fā)出這樣的疑問,如果沒有答案,難免愴愴然。 因此,作為世間一個渺小的個體,也許需要一個超越界的存在。 孔子念茲在茲的是天命,他在匡地遇圍,在宋國的邊境被人追殺,在陳國、蔡國之間缺糧七天七夜,每當(dāng)遇到這樣的困難時刻,就搬出天來做為最后的靠山。 他說:“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他說:“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 有天的信念,孔子做到了“知其不可而為之”的人生境界。人間可不可是一回事,天之命令在此,又何懼哉! 這個超越界,可以是孔子的天,可是以道家的道,可以是佛的涅槃世界…… 有了最終的來源,生命才可如有源頭活水的清泉,充滿活力,綿綿不絕。 對物質(zhì)要儉,對人要有情,自心要安,對神要敬,如此,人生的快樂就可長長久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