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少陽三焦經,十二經絡之一,簡稱三焦經,統屬于上、中、下三焦。《靈樞·經脈》:“三焦手少陽之脈,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兩指之間,循手表腕,出臂外兩骨之間,上貫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陽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絡心包,下膈,遍屬三焦。” 本經一側23穴(左右兩側共46穴),其中13穴分布于上肢背面的正中線上,10穴在頸、側頭部。首穴關沖,末穴絲竹空。 【循行路線】 手少陽三焦經,起于無名指尺側端(關沖穴),向上沿無名指尺側至手腕背面,上行前臂外側尺骨、橈骨之間,過肘尖,沿上臂外側向上至肩部,向前行入缺盆,布于膻中,散絡心,穿過膈肌,依次屬上、中、下三焦。 分支:從膻中分出,上行出缺盆,至肩部,左右交會于大椎,分開上行到項部,經耳后(翳風穴)直上,出耳上角,然后屈曲向下經面頰部至目眶下。 分支2:從耳后分出,進入耳中,出走耳前,經上關穴前,在面頰部與前一分支相交,至目外眥(瞳子髎穴),交于足少陽膽經。 【聯系臟腑】 手少陽三焦經屬于三焦,絡于心包,與三焦之中各臟腑均有聯系。 【主治病癥】 本經腧穴主治頭、目、耳、頰、咽喉、胸脅病和熱病,以及經脈循行經過部位的其他病證。 主要病候:胃脘痛、腹脹、嘔惡、噯氣、食不下、黃疸、小便不利、煩心、心痛、失眠,舌本強(jiàng),股膝內腫、厥,足大趾不用,身體皆重。 【主要穴位】 1、關沖 主治:頭痛,目赤,耳聾,耳鳴,喉痹,舌強,熱病,心煩。 配伍:配內關、人中治中暑、昏厥。 附注:三焦經井穴。 2、中渚 主治:頭痛,目眩,目赤,目痛,耳聾,耳鳴,喉痹,肩背肘臂痠痛 ,手指不能屈伸,脊膂痛,熱病。 配伍:配角孫治耳鳴耳聾;配太白治大便難;配支溝、內庭治嗌痛。 附注:三焦經輸穴。 3、陽池 主治:腕痛,肩臂痛,耳聾,瘧疾,消渴,口干,喉痹。 配伍:配合谷、尺澤、曲池、中渚治手臂拘攣。 附注:三焦經原穴 4、外關 主治:熱病,頭痛,頰痛,耳聾,耳鳴,目赤腫痛,脅痛,肩背痛,肘臂屈伸不利,手指疼痛,手顫。當病人高燒不退時,可以下針外關透內關,燒就會退掉。 配伍:配足臨泣治頸項強痛、肩背痛;配大椎、曲池治外感熱病;配陽陵泉治脅痛。 附注:三焦經絡穴,八脈交會穴(通陽維脈)。 5、三陽絡 主治:暴喑,耳聾,手臂痛,齲齒痛。 配伍:配曲池、合谷、肩井治中風后遺癥上肢不遂。 6、肩髎 主治:臂痛,肩重不能舉。 配伍:配天宗、曲垣治療肩背疼痛;配肩井、天池、養老治上肢不遂、肩周炎。 7、耳門 主治:耳聾,耳鳴,聤耳,齒痛,頸頷痛,唇吻強。 配伍:配絲竹空治牙痛;配兌端治上齒齲。 【日常保健】 手少陽三焦經活躍時間為:亥時(晚上21~23時) 三焦雖為六腑之一,但三焦總的生理功能是其他幾個臟腑在水谷消化吸收、營養排泄等方面功能的總和,而這一總的作用是宗氣(積于胸中,貫注于心肺之脈)、中氣(脾胃之氣)、元氣(腎氣)三者相輔相成的集合體。因此三焦的病理變化大都表現在胸腹體腔內,三焦要通,不通則生病。此時宜進入睡眠階段,百脈得以休養生息,才對身體十分有益。 【子午流注對應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