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分晉是發生在我國歷史上的一件著名的歷史事件。史學家認為這一事件標志著春秋時期的結束,戰國時代惡來臨,也標志著我國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變的開始。對于這一歷史事件,史學家司馬遷認為正是由于這一事件的發生,才最終導致了延續四百多年的周王朝最終滅亡。那么,究竟是因為什么讓司馬光認為三家分晉是導致周朝滅亡的原因呢? 歷史上的三家分晉 公元前376年,曾作為春秋時期一方霸主的晉國被晉國的三大家族韓、趙、魏廢黜了晉靜公,將晉國的土地全部瓜分,至此,曾經的春秋霸主晉國名存實亡。到了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笑話了瓜分來的土地后,派遣使者上洛邑去見周威烈王,要求周天子把他們三家封為諸侯。周威烈王看到三家現在的情況,認為即使自己不承認這三家為諸侯,但事實上這三家也已經是事實上的諸侯了,于是就順水推舟的正式冊封韓趙魏三家為諸侯。 韓趙魏這三家怎么有膽量請封自己為諸侯呢?這就要從春秋時期說起了。一個原因是在春秋時期,由于諸侯國有將諸侯的子孫分封為大夫的習慣,這封為大夫的子孫就要有封地,諸侯也往往將諸侯國的公地分封給自己的子孫以靠這種血緣關系來作為諸侯國的屏衛。隨著時間的推移,分封的越來越多,關系的越來越疏遠,被分封的子孫相互之間產生了兼并,導致諸侯國掌握在手中的公地越來越少,相反那些大夫的封地卻通過兼并越來越大,漸漸的在諸侯國中形成了大族。這些大族往往又在諸侯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也因此使得諸侯國的君主對于諸侯國的掌控越來越弱,甚至有的諸侯國已經是被這些大族架空,諸侯國的國君成了象征性的存在。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因為諸侯國君主職位的爭奪,熟讀歷史的都知道,在春秋戰國時期,不僅諸侯國之間經常征戰,就是諸侯國的君主之位也常常被爭奪。在諸侯國中往往為了由哪個公子繼承諸侯國的君主之位,會產生不同的派系,并由此發生諸侯國內部的戰爭。有的公子和其追隨者甚至會逃到別的諸侯國然后借住其他諸侯國的力量來奪取諸侯國的君主之位。這從春秋時期齊桓公也就是公子小白和公子糾爭奪齊國的國君之位就可以看出借住其他諸侯國奪取國君之位在春秋戰國時期是很常見的事情。那么,作為這些繼承君主之位的追隨者之所以要追隨還沒有成為國君的這些公子,就是為了在這些公子成功繼位后獲得利益,這其中的利益一個是封官,另外一個就是得到封地了。也因為這個原因,在各個諸侯國中產生了很多擁有封地的大臣。和第一條原因一樣,隨著兼并,這些擁有封地的大臣有的漸漸也成了大族。 晉國就是在以上兩個原因的作用下,最終形成了趙、魏、韓、范、智、中行氏六大家族家。到了春秋末期,六大家族經過激烈兼并只剩下智、趙、韓、魏四家,本來這四家之中智家是最強的,可是由于智家的族長智瑤的蠻橫,最終導致三家合力滅了智家,最終只剩下了韓趙魏三家。本來晉國的國君已經被晉國的幾大家族架空了,實權都掌握在這些大家族手里,可是最終剩下的韓趙魏三家已經不滿足于作為晉國的臣子了,于是最終瓜分了晉國的所有土地,向著成為一方諸侯的方向逐步邁進。等到公元前403年的時候,三家感覺到自己的實力足夠強大了,于是向周王提出了封侯的要求。 司馬光為什么認為三家分晉代表著周王朝開始滅亡 在司馬光看來,三家分晉,周威烈王分封了晉國的韓趙魏三大家族為諸侯,就是破壞了禮教,從而導致禮教敗壞,使得自從周朝建立以來用以維系周朝存在的禮教崩塌了,這就導致了周王室的威信在諸侯國中一落千丈,諸侯國對于周王室再也沒有了以前的尊重,所以到了戰國時期以后,諸侯國越來越不把周王室看在眼里,周王室在諸侯的心目中的地位越來越低,最終導致了周朝的滅亡。而這一切的原因就是因為周威烈王分封韓趙魏為諸侯導致幾百年的禮教秩序被破壞才引起的。 司馬光認為作為天子最重要的就是遵守禮教,而禮教之中最重要的就是官位,官位之中最重要的事名分。作為天子最主要的作用就是要謹遵禮教,通過禮教來保持君、臣、民之間的名分,利用禮教來達到君控制臣,臣控制諸侯,諸侯控制大夫,大夫控制人民,只有這樣,才能夠保持國家的穩定。而在這其中,名分更是禮教之中的重中之重,只有堅持名分的不可侵犯,才能夠人人服從,上下分明,秩序井然,才有利于國家的長治久安。如果名分和官位的尊嚴掃地,那么禮教也就失去了基礎,國家也會滅亡。 周朝為何能夠延續400多年,諸侯國再強大也不敢侵犯周王室,不是因為他控制的領土有多大,而是其擁有大義名分。韓趙魏三國為什么不敢自行自立,也是由于禮教的約束,三家沒有大義名分,自立的話就是叛逆,違背了禮教的名分,將招來殺身之禍,所以才會請求周王室獲得大義名分。周威烈王不僅沒有對這三家好找諸侯討伐,反而分封了三家,使三家獲得了成為諸侯的大義名分,自己卻破壞了禮教名分,使得周自建立以來的禮教和大義名分在諸侯的嚴重蕩然無存,因此才會在諸侯的眼中分量越來越低,最終導致滅亡。 司馬光的觀點在今天并不一定正確 司馬光的觀點就是完全正確的嗎?在今天看來,司馬光的觀點也并不是完全正確的。站在司馬光的觀點上,其實為了維護封建禮教和儒家的學說才這樣認為的。可是對于今天的我們看來,禮教固然重要,但禮教是教導人懂禮,明辨是非的,并不是要我們愚忠,按照司馬光的說法,不管一個人有多壞,只要占據大義的制高點,人們就不能反抗他,豈不是可笑?司馬光強調至上而下的一味依靠禮教、名分來層層控制,豈不是讓人們放棄了思考,失去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所以司馬光認為三家分晉是周滅亡的原因只是站在自己的觀點上來說的。他沒有看到歷史是在進步的,一味靠禮教是治理不好國家的,也是不能維護自身的尊嚴的。周朝之所以滅亡,根本的原因是由于諸侯國的逐漸強大,周王室卻沒有控制諸侯的手段,就像一個小孩妄想去控制大人,可能嗎?所以,最終周王朝的滅亡在于諸侯的強大,周王室的弱小,并不是由于禮教的原因。 |
|
來自: 昵稱55301288 >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