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金村一座東周古墓被瘋狂盜掘,出土的珍寶也被大量的運往國外,讓華夏文物寶庫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可就是在此情況下,居然還有一件長相特殊的器物被保存了下來。它究竟是什么?又有著怎樣的歷史意義?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系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1928年夏天,河南省洛陽市金村的村民們在邙山腳下取土,偶然間發現了不少古代墓葬。這些墓葬星羅棋布,錯綜復雜,但是根據墓葬大小和形制來看,應該都是一些貴族的墓葬。
村民們在墓中挖出了大量精美的寶物,其中包括青銅器,玉器,金銀器,以及各種陶器。由于當年的軍閥混戰,因此文物基本處于無力保護的狀態,這也給了文物盜賊們,提供了可乘之機。 
更可怕的是,這些文物盜賊們有知識、懂文物,他們確定洛陽金村墓的年代為東周時期,因此加緊了對文物盜取的勾當。在短短的6年時間里,盜寶賊們或是自挖、或是收購,將大批文物全部賣給國外的文物販子,導致洛陽金村東周墓文物所剩無幾,只剩下金村大鼎、錯金銅尺、命瓜壺、還有今天我們要說的戰國甘斿銀匜四件寶貝。
銀匜之所以被保存下來,多虧了它獨特的造型外觀,這才免于盜墓賊的毒手。它究竟是什么外觀形狀呢?該器物高3.7厘米,口徑11厘米,通流寬9.8厘米,器物通體都是用純銀打造,呈盆型器皿狀,且周沿為橢瓢形,器物底部刻有“甘斿”二字。 
盜墓賊在盜掘過程中比較匆忙,墓中滿是黃土,銀匜恰好正面朝上被埋在土中,盜墓賊下鏟子的地方正位于銀匜空腔部,沒有觸及到銀匜邊緣,這才讓這件文物,逃過了盜墓賊的視野,成了為數不多的幸存文物之一。
此時有讀者不禁會問,既然銀匜的造型如此奇特精美,銀匜究竟是用來做什么的?別急,小編這就給您揭秘。 “匜”最早出現于西周中期,是流行于西周晚期和東周的一種貴族生活用器,其大體形制有些類似于現在的瓢。一般來說,“匜”都是用來盛放液體的,包括酒、水、以及肉湯等。 
《左傳·僖公二十三年》中記載:“奉匜沃盥”,其中的“沃”為澆水,而“盥”則是潔手凈面之意,也就是說“匜”的作用,也可以用來洗手洗臉與澆水。
戰國甘斿銀匜是在一次挽救性考古中被發現的,在幸存的幾件國寶中,戰國甘斿銀匜卻是個“小老弟”,雖然外型精致華美,可與其他幾件器物比起來卻有些相形見絀。
專家們在對戰國甘斿銀匜進行過仔細的研究后,發現它的文物價值其實并不十分大,雖然能算得上是文化寶庫中的珍貴文物,可是要想稱之為“國寶”,實在有些名不副實。 
可當考古專家們翻閱史籍后,卻立馬推翻了以上的論斷,如果以“材質”的角度看待該文物,這件文物那就太難得了。
原來,周代時期,由于冶金工藝還未達到巔峰水平,貴族們的日常器物多為金或青銅質地,銀相較于前二者,因為熔點較高,反而顯得更加貴重與難得,因而銀器極為少見。 后世出土的銀器多為隋唐時期,如1958年陜西省耀縣背陰村唐窯藏出土,由陜西省博物館藏的刻花“宣徽酒坊”銀碗;1976年4月內蒙古自治區客喇沁旗哈達門溝出土,由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文物工作站藏的唐獅紋銀盤;以及1976年4月內蒙古自治區客喇沁旗哈達門溝出土,由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文物工作站藏的“唐鎦金魚龍紋銀盤”等,都算的上是“最早”的銀器文物了。 
可是,戰國甘斿銀匜的出土,打破了銀器最早出現于隋唐時期的論斷,表明在東周時期,貴族們便已經有人使用銀器了。
基于這種情況,專家們特意對戰國甘斿銀匜進行了碳14測定,確定了自己的推斷非虛,戰國甘斿銀匜確實是我國最早的銀器制品。
考古就是如此有趣,專家們不停地為我們制造一個又一個驚喜,讓華夏文明的歷史變得更加璀璨奪目。讓華夏文明成為了全人類的文化寶庫,而我們不僅有資格驕傲,更有資格自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