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5型護衛艦(俄文Burevestnik,綽號:風暴海燕,北約代號:Krivak,譯文:克里瓦克級),是20世紀60年代末期蘇聯第一級現代化導彈護衛艦,其為蘇聯后續研制新型護衛艦--“無畏”級護衛艦打下了基礎。 1135型“克里瓦克”級導彈護衛艦大體可以分為3個型號,Ⅰ型建于1968~1981年,共建造19艘;Ⅱ型建于1976~1981年,共有11艘;Ⅲ型建于1984~1993年,共9艘。本圖集收錄的為Ⅰ型和Ⅱ型,Ⅲ型和IV型之前有專門的圖集介紹。 1135型“克里瓦克”級護衛艦研制于蘇聯海軍大發展的20世紀60年代,當時的蘇聯海軍在戈爾什科夫海軍上將領導下開始實施遠洋進攻戰略,意圖打造一支能在大洋上與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海軍對抗的全球艦隊。 1135型“克里瓦克”級由加里寧格勒的揚塔爾波羅的海造船廠、烏克蘭刻赤的卡布隆造船廠和列寧格勒的日丹諾夫造船廠共同建造,原計劃建造42艘,實際建成服役40艘(為印度建造的大改的1135.6型)。 1135型“克里瓦克”I型(基型艦),采用長首樓艦型,艦首尖瘦,水線以上的艦首有明顯外飄,顯示其壓浪性能較好;艦身帶有折角線,首部干舷較高,艦橋及其它上層建筑低矮,適宜海上長時間航行。 標準排水量2810噸,滿載排水量3200噸;艦長123.5米,寬14.2米,吃水7米;M-7型全燃聯合動力系統,包括2臺M-8K型主燃氣輪機和2臺M-62型巡航燃氣輪機;最高航速32節,續航力4000海里//14節;編制192人。 2座雙聯裝AK-726型76毫米艦炮;2座12聯裝RBU-6000“龍卷風”2反潛火箭發射裝置,備彈96枚;1座四聯裝KT-106發射裝置,發射85-RU型反潛/反艦兩用導彈;2座雙聯裝升降式4K33“黃蜂”-M型(SA-N-4)艦空導彈發射裝置,各備彈20枚;2座四聯裝CHTA-53-1135型533毫米魚雷發射管。 在1135型“克里瓦克”I型大規模建造并服役的時候,原型艦制海火力薄弱的缺陷逐漸暴露了出來。 由于1135型克里瓦克I型艦的對海作戰武器僅有艦后部的兩門AK-726型76毫米艦炮,射程及炮彈威力相對有限。因此,換裝新型大威力艦炮成為不對艦體進行大改且能迅速提升對艦作戰能力的最佳途徑。 改進換裝的艦炮是70年代中期研制成功的AK-100型單管100毫米全自動高平兩用艦炮。該炮雖為單管,但口徑增大,彈丸威力提高,殺傷效果明顯提升。 兩座外形圓滑的AK-100炮替換了AK-726成為本級艦最明顯的外形特征。另外,原型艦上的“裊聲”雷達也被新型的MR-114“獅”(北約命名“鶯聲”)所取代。經此改進后,1135型“克里瓦克”I型也就隨之變為1135型“克里瓦克”II型。 “克里瓦克”II型與“克里瓦克”I型除主炮和火控雷達不同外,其他數據完全相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