琺瑯的工藝在元代時傳入我國,起初為銅胎掐絲琺瑯的形式。 明代學者曹昭在其《格古要論》中記載:“大食窯 以銅作身,用藥燒成,五色花者與拂郎嵌相似,嘗見香爐、花瓶、合兒、盞子之類,但可婦人閨閣中用,非士夫文房清玩也。又謂之鬼國窯。” 元掐絲琺瑯纏枝蓮紋鼎式爐 故116116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清初,歐洲的畫琺瑯進入中國。 康熙時期,玄燁十分喜愛西方的科學技術,自己也親身學習。在接見西方傳教士時,他十分喜愛歐洲的畫琺瑯工藝品,還下令內務府創建“琺瑯作”,在宮廷里制作琺瑯器。 清康熙畫琺瑯開光牡丹紋撇口瓶 故116482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康熙皇帝對于畫琺瑯十分的癡迷,甚至還下令將畫琺瑯的工藝轉移到自己十分喜愛的瓷器之上。經過了無數次試驗,終于在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時創燒成功。 康熙時期的瓷胎畫琺瑯完全仿照銅胎畫琺瑯的樣式,如花卉紋飾、色地與款識。 清康熙紫紅地琺瑯彩折枝蓮紋瓶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瓷胎畫琺瑯的瓷胎是由景德鎮挑選的最好的白瓷胎運送到北京紫禁城有,在宮廷燒造。當時由于工藝的緣故,器內部施白釉,器外壁不施釉,澀胎,俗稱“反瓷”。 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有一件康熙琺瑯彩,其胎體較為特殊,為明代永樂年間的甜白釉菱花式盤,不是景德鎮燒造的白瓷胎。 清康熙琺瑯彩花卉蓮花式盤 故瓷008808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高2.6公分 口徑19.6*18.9公分 底徑11.5公分
同時,臺北故宮博物院院內還收藏著同樣器型的永樂甜白釉菱花盤。 在《故宮瓷器錄》第二輯 明 (丁) 上編故宮博物院藏器 中記載:
明官窯甜白劃花花卉菱花式盤 故瓷005873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官窯甜白劃花花卉菱花式盤 故瓷005874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官窯甜白劃花花卉菱花式盤 故瓷005875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官窯甜白劃花花卉菱花式盤 故瓷005876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官窯甜白劃花花卉菱花式盤 故瓷005880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官窯甜白劃花花卉菱花式盤 故瓷005881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同時,景德鎮御窯廠遺址也出土了器型一樣的甜白菱花盤。 明永樂白釉折沿花口盤 景德鎮御窯廠遺址出土 依據蔡和璧(臺北故宮博物院研究員)研究,盤子本身為永樂朝製品,磨掉足內底釉后所添加的康熙年款,反映出康熙朝使用清宮庫藏白瓷彩繪畫琺瑯的例證。此外,因裝飾紋樣多半運用雙鉤技法完成,故從清晰可辨的輪廓線中,也展現出類似于銅胎掐絲琺瑯以銅絲圈填紋樣的特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