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倒是婚姻自由了,想找什么樣的對象就找什么樣的對象,看中了兩人開始談婚論嫁再和家里人商量。可是古代時候,就沒這么自由了,全是靠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夫妻兩人才走在一起,更有可能夫妻兩人一直沒有見過面,直到洞房花燭夜的時候,才能看到彼此的樣貌,才知道娶了或者嫁了一個什么樣的。 在晉朝有一才女,家世也比較顯赫,她便是因為那一句“未若柳絮因風起”出名的謝道韞。謝道韞家里是書香門第,無論是哥哥弟弟,還是叔叔輩的兄弟姐妹們都是非常有才華的。叔父很喜歡謝道韞,所以親自為她選擇了丈夫,此人便是王羲之的兒子,王凝之。 因為兩人門當戶對,所以家長做主,成就了這么一對他們覺得很配對的夫妻。可是實際上兩夫妻過的怎么樣只有他們自己知道了。 謝道韞嫁給王凝之后,操持家務,里里外外的都處理的非常好。王凝之覺得這媳婦真是有才又有能力,對妻子是很喜愛。可是謝道韞卻不這樣感覺,心里有些苦。在她有一次回家后,向家里抱怨自己家里的人都非常有才華,自己也是如此有才華,可是嫁給的人,卻沒有很出色。自己空有滿腔的才華,卻也無法像男子一樣得到施展,自己的丈夫又是如此的平凡庸俗。所以心里那個苦啊,實在是無法言說。 像她這樣的女子,我想肯定是想嫁給一個非常有才華而且能鎮得住她的那種人,因為謝道韞是才女,所以可能有些強勢加上自負,那么一般的人她可能是看不上眼的。要不是家里人給她許了這門親事,我想如果是婚姻自由的話,她是斷斷不會答應的。家里人只看到了門當戶對,卻沒有看到兩人之間性格的差距,所以造成了謝道韞對丈夫的不滿意。 在古時候,可能因為兩個家族之間的利益聯姻,又或者門當戶對聯姻,這樣的夫妻可以說是不計其數了,可是這樣的婚姻,個中苦楚也只有當事人才知道了。無法對外人言說,還要表現出一副十分恩愛的樣子,這樣偽裝的婚姻如何能夠幸福呢? 幸虧現在婚姻自由了,該是多么榮幸呢!但是我想知道在當代人的眼光來看,當年父母包辦的婚姻有哪些好處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