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21日大理·劍川木雕藝術博覽會暨劍川木雕文化節在劍湖邊的浉河村如期開幕,期間有豐富多彩的文藝展演、美食體驗和大眾娛樂、東南亞國家的產品展銷、傳統建筑模型及舊構件精品展、現場雕刻大賽、民間絕活技藝展示等活動,我用鏡頭重點帶你看看其中劍川本土的民間絕活展示。 劍川木雕是必須是這次藝術節的重頭戲,除了展區里各種形式的木雕精品展示,車間里來自劍川各地的木雕師傅還進行大木作手工雕刻技能大賽。大木作是劍川木雕的重要組成部分,流行在滇西北一帶的“麗江粑粑鶴慶酒,劍川木匠到處走”民諺,就是劍川大木作的木匠師傅們真實寫照。 在木雕展區的劍川縣松緣木藝銷售部里我看到了與劍川傳統木雕精細、素雅不同的作品,這些木雕作品色彩艷麗,十分引人注目,據負責人來自羊岑鄉興文村的楊元松介紹,他木雕的彩繪靈感來源于當地彝族、傈僳族等少數民族服飾的顏色,價格從百元起到幾百元不等的彩繪木雕裝飾品大多是殘疾人參與制成。近年來他一直致力于貧困山區少數民族和殘疾人培訓工作,帶動建檔立卡戶就業脫貧。目前已經培訓了120多名雕刻技工,其中殘疾人約30人,建檔立卡貧困戶50多人,提供就業崗位90個。 這是來自金華鎮新仁村劉淑池的線刻木雕,她早年在劍川木器廠學了三年的木雕,之后自己出去謀生,在原來劍川木雕技術的基礎上,不斷學習借鑒其他地方的技法,經過十幾年的不斷摸索,已經熟練的掌握了這種線刻技術,這些圓形的線刻作品價格大多在幾百塊。現她在昆明民族村開了一個小作坊,本次木雕藝術節被主辦方邀請回來參展。 劍川白曲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傳承項目,霸王鞭是省級非物質文化傳承項目,來自劍川甸南鎮桃源村的張勝春就是這兩個傳承項目道具龍頭三弦和霸王鞭制作人,他還制作其他八角鼓、木魚等。 劍川縣甸南鎮除了遐邇聞名的木雕外還有遠近皆知的土陶,甸南海門口遺址發掘的大量陶器說明了土陶制造業在劍川已有三千年多年的歷史。甸南鎮天馬村的董月暢、董志明父子依然在經營、傳承著這門古老的手藝,從配土、發酵、制作、設計、雕刻,到燒制的技藝,全部采用全手工制作,董月暢父子制作的黑陶品種豐富,有生活用具,也有瓦貓、花瓶、魚缸、茶具等。 白族婦女有從小就學習挑花刺繡的傳統,從小的耳濡目染,使劍川旭日白族刺繡廠廠長楊丹與白族刺繡產生了密不可分的緣分,她的公司生產白族傳統服裝、繡花被套、繡花枕套、繡花床單、繡花門簾、白族民間布扎、以及各式各樣的繡花鞋,同時也承接高檔手工刺繡白族服飾定做定制業務,產品深受國內外顧客喜愛。2019年6月份楊丹還攜12款經典白族刺繡服飾亮相 “絲路云裳·昆明民族時裝周”。 布扎是劍川白族的民間傳統工藝品,已被列入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布扎制作工藝講究,選用色彩鮮艷的布料,先按照設計圖樣剪出布塊,然后縫成雛形,之后填入艾草、高蒿、馬蹄香等香料,再精心加工刺繡。布扎造型古樸,色彩艷麗,具有較強的裝飾效果。每逢端午,兒童要在胸前掛一串布扎,用以驅邪鎮惡,表達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來自劍川縣甸南鎮永和村沙尾登村劉麗湖是劍川布扎的代表性人物之一,是省級非物質文化傳承人。 來自劍川縣金華鎮西門街的張四代是劍川布扎新一代的代表性人物,由于年輕,她的創意思路更廣,在借鑒和傳承傳統技藝的同時,又將現代元素、審美和實用很好的結合起來。目前在西門街的一座四合院里開了一間“四代布扎體驗館”。 由于拍攝的時候沒有見到她本人,只好借用了一張朋友拍的一張照片。 家住劍川縣甸南鎮興水村的趙樹芳,是為數不多繼續堅守傳統手藝人之一,他不但是一個鐵匠,還是白族紅白二事、建房、祭祀活動等傳統民俗活動中紙扎、戲樂演奏的藝人。他所做的鐵藝大多是群眾生產生活用到的農具,還有一部分的裝飾品。 記得上小學的時候,父母下地干活,我就會墊著凳子在大鍋的灶臺上用這種木甑煮米蒸飯,有時候還在飯上蒸饅頭、木甑下面煮洋芋,那時候天天吃沒覺得怎么樣,現在偶爾吃一次,覺得非常的香。雖然現在的家里都用電飯煲煮飯了,但農村在辦客事的時候還會用木甑來蒸飯,沙溪東南村的張忠明老兩口就一直堅持做,而且還把木甑做得更小,可以在電磁爐的小鍋里蒸,可以滿足人們對過去用木甑蒸飯的懷念,小木甑的價格在一百多塊。 劍川是農業為主的縣份,現在有時候下鄉,偶爾還能見到走村串寨的蔑匠,證明農村里篾匠制品還有比較廣的用途,大小簸箕、各種型號的背籮還經常見到。來自劍川縣甸南鎮龍門村的施家義老兩口就是從事篾編制作手藝人之一。 木瓢在記憶中也是用途廣泛,水瓢、米瓢、面瓢等等,舀的對象不同,瓢的大小形狀都不一樣,但是木制瓢的制作從來沒有見過,在這次木雕藝術節上才第一次見,很是新奇。現在木瓢慢慢失去使用市場,但是前面提到做線刻木雕的劉淑池做了一下嘗試,她買了一個木瓢,經過做底色之后部刻上了圖案,就變成了一個不錯的掛件,這也還能成為木瓢以后的一個出路。木瓢制作的兄弟倆是來自劍川縣甸南鎮白山母村的段家福、段文才。 見到劍川傳統的這種兒童玩具,相信許多人就會想到大年初五的陰陽街。小時候每年的大年初五在甸南街上趕陰陽街,那時候泥制的小鳥口哨、木制的孫悟空等等兒童玩具非常多,琳瑯滿目。這種傳統兒童玩具制作成本高、又相對粗糙,已經無法與現在的玩具競爭,只能在非遺展示上看到了。我所了解的,也就剩甸南鎮天馬村聶忠厚兄弟倆會做了,他們也從家族里傳承下來了,真希望以后還能傳承下去。 最后重點推薦一家劍川美食,本次木雕文化節嘉賓的宴請由桂園客棧承接,桂園客棧及住宿和餐飲為一體,地址在劍川古城環城西路(劍川賓館對面,電話:13529634967)。住宿為白族傳統庭院式建筑,餐飲根據客人需要,從一個人的快餐,到幾個人小聚的家常菜,聚會、宴請的大型辦席,擅長劍川傳統美食八大碗、特色菜品,可到客棧餐廳就餐,也可以到縣內指定地點來做(提前預定)。 長席宴 有劍湖鴨蛋、特色吹肝、香腸、火腿的拼盤。 劍川特色羊乳餅。 粉蒸魚、小魚、小蝦等拼盤。 酸辣劍湖魚 羊肚菌燉雞 如果對上面的匠人或者對他們的作品感興趣,可以給我留言,我幫你聯系他們。木雕藝術節舉辦時間為6月21日—6月25日,地點在劍川木雕藝術小鎮(劍川縣甸南鎮浉河村),還沒有去的小伙伴趕緊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