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路西法爾 《老炮兒》演員陣容也是「老炮兒」云集,許多沉寂了多年的京籍演員來給「六爺」「撐場」,其中也包括梁天。在里面,梁天跑了一個叫「刷子」的龍套。 這個只有兩句臺詞的「刷子」其實大有來頭,他是梁天在謝飛導演的電影《本命年》中飾演的一個角色,梁天憑這個角色曾獲金雞獎最佳男配的提名。 那段「活著沒勁,死了沒勁,上班沒勁,不上班也沒勁,打我一頓也沒勁,不打我吧也沒勁」的「名言」火遍大江南北。這段「沒勁宣言」其實是姜文臨場現寫的,以梁天自帶侉氣的京腔讀出來,正中九十年代初玩世青年們的心房。 《本命年》 細究起來,《本命年》和《老炮兒》還有很多互文之處,年輕時的「六爺」大概就該是李慧泉的樣子,「刷子」二十多年來混的起起伏伏也大體沒變,那是京城「老炮兒」獨領演藝圈風騷的光輝歲月。 現在一提到梁天人們就會想起《我愛我家》中那個移動的表情包——賈志新,賈志新雖然看起來吊兒郎當,家境卻也不是普通的無業游民可比:父親老傅是退休的局級干部,哥哥志國是副處級,嫂子和平是演員,妹妹小凡是大學生。 《我愛我家》 這樣的設定與梁天本人的家庭頗為相似:父親范榮康曾任《人民日報》副總編輯、母親諶容是著名作家、哥哥梁左妹妹梁歡都是北大中文系的才子才女,全家只有梁天沒上過大學。 雖然沒受過高等教育,但是自幼接觸京城文化圈,耳濡目染視野比外地同齡人開闊不少。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高歌猛進的理想主義美學垮掉了,中國影壇上刮起了一股「丑星風」,姜文、陳佩斯、梁天、葛優等京城「老炮兒」集體登場,可謂天時地利人和兼備。 要是沒有梁天,「老炮兒」的世界里似乎就會缺少點溫情:姜文演的都是好勇斗狠的主兒;葛優、張國立氣質過于油滑;連陳佩斯的「二子」身上也有一股倔強不服輸的蠻氣。只有梁天完全沒有攻擊性,看上去就是個嬉皮笑臉、不知上進偏又讓人惱不起來的「落后青年」。 俗話講:「男人不壞,女人不愛」。一臉壞笑的梁天桃花運多失戀也多:陳佩斯《天生我材必有用》系列的第二部《二子開店》是梁天出演的首部電影,他飾演的「麻桿」一直鐘情于英子,可英子卻棄麻桿而投入了二子的懷抱,氣得他要和好兄弟決斗;在《頑主》中馬曉晴對葛優展開了猛烈攻勢,卻對主動湊上來的梁天愛搭不理;《我愛我家》里志新和小晴表妹險成親兄妹,青梅竹馬的鄭艷紅也和阿文遠走海南,要不是最后幾集峰回路轉,這段戀情也險些以悲劇收場。 可見梁天的「壞」并不是一壞到底,而是青年人的離經叛道,越是假裝世故越見底色單純。 《我愛我家》 令梁天成為和葛優、謝園并駕齊驅的「喜劇三劍客」之一的,是他在改編自王朔小說的《頑主》中的精彩發揮。「頑主」是北京話里的「紈绔子弟」、「胡同串子」的意思,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頑主」成為一種文化現象有著特定的歷史原因:在市場經濟中大量的城市青年被市場經濟大潮甩了出來。 體制曾向他們父輩所許諾的那一套已經煙消云散,《頑主》里張國立一再告訴想「挽救」自己的知識分子:「我不痛苦,我好著呢。」《我愛我家》里的傅明老人拿自己的二兒子毫無辦法,不是因為志新格外頑劣,而是因為老一輩實在也沒有什么辦法為下一代鋪路,只能不停地抱怨兒子不爭氣。 《頑主》 《二子開店》里麻桿說得很直白:「招工哪輪得上咱們啊……你看咱們哥們混得這慘樣。」在一下子失去了父輩經濟地位的同時,文化優越感和早年所受的理想主義教育還深深地烙在「頑主」們的心里。生活與理想的巨大反差造就了這群玩世不恭的年輕人,他們就是新中國「垮掉的一代」。 比起逆時代而動,頑固地捍衛自己男子漢氣概的李慧泉、六爺,梁天所飾演的那些角色似乎沒有那么大譜,從一開始就氣喘吁吁地試圖跟上時代的腳步。 《二子開店》里麻桿是最早攛掇二子開旅店的人,哪怕在后者眼中「端盤子」是一種賤役;《我愛我家》里志新倒過盤條、包過山莊,最后南下海南;在《海馬歌舞廳》里他則當起了夜總會領班。 不過財神爺也沒有對他格外垂青:梁天總是一次次與發家致富的機會擦肩而過。《我愛我家》中有一集志新「衣錦歸來」,動員全家人冒充工作人員陪他洽談生意,結果生意沒談成,飯錢還得管家里人要,生意做得何其艱難可想而知。如果問有誰最適合代言市場經濟改革那不甘平凡又命途多舛的一代青年,恐怕沒人比梁天更合適。 《我愛我家》 改革開放不僅帶來經濟上的大轉型,在代際之間也造成了全方位的觀念對立,「垮掉的一代」的家庭氛圍也常常滲透著孤獨。《女模特的風波》從裸體藝術入手探討中國人性觀念的轉變,是一部非常獨特的影片。影片里的梁天雖然文化水平不高,但對新事物接受得十分坦然,與「封建」的父親格格不入。 對于整整一代被體制拋棄、被家庭孤立的年輕人來說,「沒勁」實在是太能觸及痛點的一個詞了。不過失之東隅收之桑榆,「頑主」的精神失落反而造就了一批未來的影視圈「老炮兒」就是所有人始料未及的了。 觀眾們注意到:《我愛我家》的「活寶」志新只演到四十集就消失不見,因為這部劇最初只準備籌拍四十集,四十集過后梁天和葛優、謝園合伙開影視公司去了。 梁天一直有意突破自己「后進青年」的形象,自己開設影視公司后在《天生膽小》里演了一個膽子不大但精明過人的片警。可是「頑主梁天」給觀眾的印象實在太深了,哪怕他穿上制服,觀眾一看到他的臉就還是忍不住想笑。 《天生膽小》 最「過分」的是《龍年警察》里梁天演的警察與綁匪歹徒肉搏犧牲后觀眾們依然哄堂大笑,這促使梁天重新反思自己的演藝生涯。意識到自己的表演不太可能取得突破后,正在事業頂峰的梁天開始主動從臺前走向幕后。 加上英達婚變、梁左離世這些偶發事件的影響,到2000年之后銀幕上已經很少在看到梁天那張似哭似笑的臉。 梁天的淡出似乎也標志著京城老炮兒影視圈最輝煌年代的落幕,舞臺被匆匆讓位給了新的精英文化。偶爾回味一下《海馬歌舞廳》里西裝領帶的「猛子」和捏緊嗓子憋出來的港臺腔,我們才更能理解馮小剛、姜文電影里的自傲和憤懣來自何處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