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每一年回老家過年時,我都會抽空去參加高中同學聚會,久不見面的老同學格外想念彼此,大家都很開心,坐在一起聊聊近況,在哪上班,過得怎么樣等等。 我發現剛分開的兩三年里大家的變化都很小,因為大多都在上大學,只有少部分外出打工。等到七八年過后,同學們之間的差距就已經非常明顯了。 有人在老家做著一份輕松的工作,一人吃飽全家不餓;有人留在大城市打拼,工作光鮮收入不菲;有人辭職創業,小賺一把;有人頻繁換工作,始終拿著三四千的月薪;還有人仗著父母有錢便心安理得的當起了啃老族。 我細細分析了一下為何會有這么大的差距,也許很多人會覺得這跟一個人的情商和智商的高低有關,但其實并無太大關系,主要是因為每個人的注意力不同,才導致了每個人的不同。 我一直都相信,一個人把注意力放在哪里,他的成果就在哪里。 把注意力放在家庭上,就會有相對幸福的家庭;把注意力放在工作上,就會有高薪高職;把注意力放在吃喝玩樂上,就會得到一個原地踏步的自己。 注意力放在哪里,產出就在哪里,一個把注意力放在家庭上的人,事業都挺一般的,一個把注意力放在工作上的人,或多或少都會忽略家庭。 2我上高中時選的是理科,一共六個科目,語數英物化生,由于我對物化生這三個科目一直學不進,每天聽老師講課都如聽天書,實在很痛苦,就干脆放棄了。 我的放棄是上課時隨便聽聽,課外和自習的時間從來都不會用在這三個科目上,我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語數英上。 這樣做的結果是我的語數英三科的分數都處于班級的中上水平,而物化生一直在班級的倒數行列里,造成了非常嚴重的兩極分化。 我把注意力都放在語數英上,成果自然就在這三科里,倘若我把注意力全部用來學物化生,也許能學得不錯。 這充分說明了我們把注意力放在哪里,成果就在哪里。我們每個人的時間和精力都十分有限,要想做成一件事,就要合理分配注意力,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希望有成就的事情上。 3作家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指出,“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一萬小時的錘煉是人和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 這便是這些年來一直都被很多人信奉的“一萬小時定律”。 如果把“一萬小時定律”和“你把時間放在哪里,你的成果就在哪里”相結合,即把注意力放在一個領域上專注的努力一萬個小時,定能取得這個領域的非凡成就。 我們都知道,要想在一個領域獲得成就,必須要做大量的練習,比如,你若想成為一名優秀的作家,就要不停地寫,不停地精進自己的寫作能力。否則就很難能夠有所建樹。 曾經有一個作者,她從書中讀到這個定律時如獲至寶,她想試試如果在寫作上專注一萬個小時能否實現出書和財務自由的夢想。從那天起,她用筆記下自己在寫作上花的時間。 結果,她只花了兩年的時間(平均每天用時三小時)就實現了自己的目標。當然,她在寫作上花的時間遠不止這兩千多個小時,因為她上中學之后就堅持閱讀寫作了,累加起來怕是遠遠超過一萬個小時。 其實我們要想做成一件事真的沒有那么難,只要在你選擇的領域上持續付出努力,專注自己的注意力,很快就能夠達到目標。 4我常常聽到有人抱怨說自己在工作上付出了很多卻得不到回報,抱怨自己的努力沒有結果,但事實上那些沒有看到結果和回報的人,他們根本沒有把注意力放對地方。 或者說,他們的注意力遠遠達不到專注的標準。 有些人在上班時喜歡一邊做事一邊跟旁邊的同事閑聊,有些人喜歡一邊寫郵件一邊逛天貓,有些人喜歡做事五分鐘停下來休息半小時。 外界的這些東西很容易對我們造成干擾,使得我們的注意力十分渙散。而這里說的注意力集中是全身心的,沒有任何分心的投入。 要想做到集中注意力,就需要我們能夠狠下心來切斷干擾源,關掉app提示音,或者把手機調成靜音模式,如若還是不行,關機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注意力是我們的最大生產力。要想做成一件事,除了把注意力放在自己想要有成就的地方,還要做到注意力集中,不然很難能夠把事情做好,當然也不會得到想要的結果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