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美國著名的作家、心理學家、人際關系學家卡耐基,小時候是出名的淘氣。 在他9歲那年,父親把繼母娶回了家,并給繼母介紹: “親愛的,這是全社區最壞的男孩,說不定明天早晨他就會拿石頭扔你,甚至做更壞的事情,簡直防不勝防。” 但出乎意料的是,繼母微笑地看著卡耐基,輕輕撫摸他的頭,并對丈夫說: “你錯了,他一點都不壞,他是全社區最聰明的男孩,只是還沒有找到發現熱忱的地方。” 繼母的話,讓小卡耐基感動不已,他也真的開始尋找發揮自己熱忱的地方。 后來他成為了一位偉大的學者,出版了《人性的弱點》、《溝通的藝術》、《影響力》等諸多膾炙人口的書籍。 ![]() 并且還成為了成功學大師,創造了“28項黃金法則”,幫助更多人走出陰霾,走向幸福。 語言真的很神奇,一句話竟然成就了一個人。 假如當時卡耐基的繼母順著他父親的話接下去,把他當做一個壞孩子對待,那么可能就會少了一個偉人,而多了一個“小混混”了。 所以說,有時候一句話也能毀了一個人,甚至一個家。 2 一位媽媽剛生了二胎,鄰居就和老大說:“你媽生了小弟弟,就不要你了。” 結果,老大趁媽媽不注意把弟弟從8樓摔了下去,弟弟當時就沒有了生病跡象…… 一位父親憤怒于兒子沉迷游戲,拿了一把已上膛的手槍放到兒子面前說:“有種你就別活了!” 沒想到兒子真的扣動了扳機,就這么離開了…… ![]() 很多人覺得“我不打孩子,就沒有傷害到孩子”,其實不是這樣的。 “軟暴力”在家庭中很常見,語言暴力就是其中一個,他對孩子造成的傷害甚至更嚴重,影響也更深刻。 有一個女孩,父母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每次都以爸爸摔門而去,媽媽坐在地上哭而告終。 每次媽媽都會哭著說:“要不是因為你,我早就離婚了,我的命怎么那么苦?都怪我生下了你!” 女孩特別自卑,覺得父母吵架都是因為自己,媽媽的不幸也都怪自己。 ![]() 每天都活得小心翼翼,不敢和父母提任何的要求,就怕媽媽會不要這個多余的自己。 長大后,依舊自卑、敏感、怯懦,有時明明不是她的錯,她也會歸咎于自己。 這樣的性格,可想而知在工作和生活中有多少虧吃,多少委屈受了。 語言暴力,之所以可怕,是因為家長根本沒有意識到在傷害孩子。 《全球兒童安全組織》曾做過一組海報,就是為了讓家長可以更直白的看到,傷害性的話語會在孩子身上留下怎樣的烙印。 ![]() 3 那么,想要不傷害孩子,我們要嘗試哪些改變呢? 首先,要控制自己的情緒。 一位媽媽為3歲的兒子做好了晚飯,但孩子貪玩,叫了好幾次也不過來吃,媽媽一怒之下對兒子又是責罵,又是打耳光。 結果導致孩子鼻子流血不止,神志不清。而媽媽也因為后悔而割腕自殺,后來被人發現送往醫院救了回來,但孩子卻再也不會睜開眼睛了。 ![]() 壞情緒就像魔鬼,你不控制它,它便會吞噬你。 我們不能被不良情緒左右,當你感覺快控制不住時趕緊離開,給自己一分鐘的冷靜時間,或者先和自己對個話: “我現在很生氣,是的,我因為什么而生氣呢?我是因為做了飯孩子不吃好我生氣,但這也沒什么大不了的,等他想吃的時候也可以。” 這樣的對話,正是調動理智腦解決問題的過程,而不會任由情緒無限的放大。 ![]() 第二,要允許孩子犯錯。 孩子犯錯或失敗時,最需要的是父母的安慰和鼓勵。 如果孩子考不好,你是說“再考這么差我就不要你了”還是說:“考不好不要緊,我們一起找找原因,下次再努力”呢? 只有家長陪著孩子一起面對錯誤和困難,幫助他們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才能讓孩子更有勇氣去面對失敗,能夠再次嘗試和探索。 而不是對父母產生恐懼,在成長的道路上躊躇不前。 第三,接納孩子的不完美。 ![]() 孩子在公眾場合哭鬧,你很容易被激怒:“你自己在這哭吧,不要你了,我走了。” 可能孩子會迫于害怕不敢再鬧,但會變得戰戰兢兢,唯唯諾諾,不敢再有自己的情緒。 孩子有時會磨蹭,會不乖,但只要不傷害自己和他人,我們為什么不能夠試著去接納呢? 況且,我們自己不也是一堆的毛病嗎? 所以親愛的家長朋友們,語言這種東西最能傷人于無形,哪怕是打著愛的名義,傷痕也沒有辦法抹平。 所以,如果你愛孩子,我們就從好好說話開始,拒絕語言暴力,拒絕語言的傷害吧!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