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境內傳統村落分布密度圖
全國境內傳統村落分布密度圖 目前,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界定工作已塵埃落定,6000多個申報村落中最終有2666個被納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詳情請瀏覽: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部門關于公布第五批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村落名單的通知)。至此,全國共有五批共計6819個村落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數量龐大的中國傳統村落涵蓋了全國除港澳臺之外的所有省份,形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內容價值最豐富的活態農耕文明聚落群。 一、中國傳統村落集中分布在浙皖、贛湘、云貴及晉南部分地區 從數據上看,第五批認定的2666個中國傳統村落覆蓋了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除上海、臺灣之外,其余地區均有覆蓋。 全國境內傳統村落省域分布圖 同樣,從全國境內五批6819個傳統村落分布及數量來看,傳統村落數量位居前十的省份貴州、云南、湖南、浙江、山西、福建、安徽、江西、四川及廣西也均處于中國東南部、中部、西南部及華北,比如,中國東南部的浙江(635),中部的湖南(657),西南部的貴州(724)、云南(714)以及華北的山西(545),五省總計有3275個傳統村落,占比全國總數的48.14%。數量位居前十的省份共有傳統村落數量5118個,占比全國總數的75.23%。 山水阻隔促使閉塞區位條件的形成,一切山水自然地理環境作為一方水土的本底之色造就了獨特的村落景觀風貌,也創造了覆蓋其上的獨特地域文化系統,留下了大量的傳統村落。 山西,古稱“三晉”,地處黃河中游的中原腹地,東部蔓延著貫通南北的太行山脈,省內山地偏多,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被譽為“華夏文明的搖籃”;湖南處于長江中游南部,湘江貫通南北形成阻隔;浙江地處東南沿海,錢塘江蜿蜒而外,這里是典型的山水江南,也是吳越文化、江南文化的發源地。 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全國省域分布數量統計圖 第五批傳統村落界定的力度及數量要遠遠高于前四批中的任意一個批次。除貴州、云南、四川、河北等少數地區外,其余省份第五批傳統村落數量明顯高于其它批次。除廣西外,第五批傳統村落數量排名前十的省份與全國傳統村落數量排名前十的省份完全重合。這也說明了,通過不斷地深度挖掘,這些省份將有趨勢涌現出更多有價值的傳統村落。 全國五批中國傳統村落數量增長趨勢圖:從2012年至2017年,分五批界定的有價值的傳統村落數量在逐年增加,第五批界定的傳統村落數量達高峰,占比全國傳統村落數量的39.1%。五批傳統村落批次增長率分別為41.6%、8.6%、60.7%、66.8%,增速普遍較高,總體呈上升狀態,第五批增長率達高峰。 二、貴州黔東南、安徽黃山、浙江麗水等市縣是全國傳統村落的主要集中地 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覆蓋了全國213個地級市,其中部分地級市如安徽黃山市、湖南懷化市、貴州黔東南州等成為了傳統村落的主要集中區,這也是造成該地級市所屬省份傳統村落數量排名靠前的主要原因。 全國傳統村落市域分布數量統計圖,取數量排序前10名 含第五批在內的全國傳統村落共涉及了309個地級市,占比全國地級市的85%。其中,貴州黔東南州(409)、安徽黃山市(271)和浙江麗水市(257)的傳統村落數量位居全國前三,占比全國總量的13.7%。全國市域傳統村落數量排名前十的地級市,共有傳統村落1983個,即全國2.7%的地級市集聚了全國29%的傳統村落。 據觀察,在傳統村落大省中,部分市域是傳統村落的主要集中留存地,這與其自然地理、歷史人文及發展進程等息息相關。安徽黃山市下轄有古徽州“一府六縣”中的歙縣、休寧縣、黟縣和祁門縣。得天獨厚的自然山水、山環水繞的選址格局、中原衣冠遷徙至此留下的厚重歷史文化、盛極一時的徽商秉承“富則致家業”而造就精美傳統建筑、時至今日仍活態傳承的非遺及民俗,這些要素構成了傳統村落得以存在的基礎。而在安徽黃山市下轄縣中,唯有歙縣(古徽州府治所在地)的傳統村落數量位居全國第一,共計148個,占比全國2.17%。 全國傳統村落區縣分布數量統計圖,取數量排序前10名 在中國,絕大多數區縣的傳統村落數量較少,大多數傳統村落集中在一些特定省市縣域中。在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覆蓋的全國695個區縣中,有13個區縣的村落數量均超過了20個,其中安徽黃山市歙縣的傳統村落數量高居榜首,共計123個,占比全國的4.64%。 而全國共五批傳統村落也主要集中分布在安徽黃山市下轄的歙縣;貴州黔東南州下轄的黎平縣、從江縣、雷山縣、三都縣;浙江麗水市下轄的松陽縣、景寧縣;云南保山市下轄的騰沖以及山西晉城市下轄的澤州縣、高平縣。其中,仍是安徽歙縣的傳統村落數量最多,共計148個,其次是貴州省黔東南州黎平縣、云南保山市的騰沖,數量分別是99個、86個。 縣域數量排名前十的區縣共有845個傳統村落,以全國1.4%的占比集聚了全國12.4%的傳統村落。傳統村落集聚的縣域均屬歷史悠久、文化獨特、地域閉塞之地。其中,山西晉城高平縣與澤州縣相鄰,屬晉城,古時與長治均屬上黨地區,為晉東南文化區。這里處太行山麓南,以太行南麓古道接通河南,不僅是各種神話傳說、遺跡的聚集地,更是宋金元以來古建筑的寶庫。壁畫、彩塑、石刻、寺廟林立,它是全國同時期古建遺存最多的地方。高平縣在陶唐時期堯分天下九州時,被命為“冀州之城”,美名為“炎帝故里”,也是戰國“長平之戰”的發生地。 麗水古稱“處州府”,地處三山六江之中,為“洞天”福地。其中,松陽縣地處浙南,屬麗水西部縣,隋時設縣屬處州,以山地為主,歷來就有“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說法,這樣的地形也從客觀上促使內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麗水傳統聚落文化。同時,“多山”為不同時期的大量避難人口提供了天然屏障,成為了外來優秀文化、先進技術與麗水原生態文化的融合之所,形成了獨屬此地的處州文化。作為古龍泉窯遺址的廣泛分布地,浙江麗水市下的松陽、景寧縣等地仍遺存著眾多龍泉窯址(龍泉窯是中國陶瓷史上歷史最為悠久的瓷窯之一,其自成體系產生于北宋至清初,歷史長達七八百年之久)。 三、安徽、貴州、云南三省縣域傳統村落情況分析 安徽、貴州、云南三省下轄的縣域集聚了中國大部分的傳統村落。作為中國地處一、二級地勢階梯上的省份,三省地形均以山地、高原為主。 安徽省傳統村落分布密度圖 安徽全省傳統村落主要集中分布在皖南黃山歙縣、黟縣、徽州區、祁門縣、休寧縣、屯州區,宣城市績溪縣、涇縣。作為古徽州“一府六縣”,黃山市下轄的這些縣域是全省傳統村落分布密度最大的地區。(績溪縣之前屬于黃山市,同為古徽州的“六縣”之一,于1987年被劃歸宣稱市)。 皖南徽州居于群山間,境內名山有黃山、九華山、齊云山等等,奔騰東流的水有新安江等,不同縣域村落間更是以山做天然屏障,以水作為互通媒介,彼此分隔十分遙遠,卻又共用一河之水。獨特的地形山水格局造成了“世外桃源”,成為了歷代隱士、名士的向往之所,致使在戰亂之時,積聚了大量的文化移民。 這里是中原文化與本土山越文化的融合地,也是名揚全國的徽文化發源地。遷徙至此的中原衣冠士族不僅帶來了先進的文化、生產生活工具,也將“宗法制度”、“文化理念”等延續于此,形成了宗族、宗譜、祠堂、牌坊等一系列文化體系和歷史信息;同樣“耕讀傳家”的教導也造就了一大批文化的先行者:新安學派、文人墨客、書畫大師、制墨大師等,留下了輝煌燦爛的文化。 明商品經濟的發達,使“地狹人多”的“徽州”放下鋤頭改農為商,名噪一時的徽商足跡遍及天下,徽杭古道、河口碼頭串聯起的諸多傳統村落都留下了他們曾經的印記。在“落葉歸根”觀念下,徽商與精美的徽派建筑、極為精湛的磚、木、石三雕便畫上了等號。 貴州省傳統村落分布密度圖 貴州作為中國傳統村落數量最多的省份,擁有724個傳統村落。在黔東南的雷山縣、黎平縣、劍河縣、丹寨縣等縣;銅仁地區的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石阡縣、松桃苗族自治縣;思南縣等;安順西秀區、平壩區、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可以看出,省內傳統村落除安順西秀區除外,總體分布呈西少東多、北少南多的局面,以與湖南湘西接壤的黔東南州最為密集。 貴州黔東南州從江縣、三都縣均為少數民族聚集地。從江縣內主要為苗族、侗族,隸屬苗族侗族自治州。其下轄村落歷史悠久的古老侗寨、苗寨眾多,比如苗寨谷坪鄉五一村黨茍寨、侗寨慶云鎮佰你村迫面寨。這里有著極具地域特色的服飾,也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侗族大歌、苗繡。三都縣內主要為水族,隸屬于水族自治縣,在夏朝即已存在,當時屬梁州東南裔。 貴州中部腹地西秀區則在漢時為夜郎國,并置夜郎縣,是彝族、白族、回族等20多個少數民族的聚集地。這里遺存著戰國至漢的夜郎古國遺址,牂牁文化以及明代的“屯堡文化”。貴州銅仁地區的石阡縣也屬于藏族、白族、彝族等少數民族聚集地,漢代屬夜郎國。石阡縣下的樓上古寨為國家級傳統村落,其始祖為明代避難以經商方式從四川遷徙到貴州的,如今村寨處于群山間,仍保留著梓潼宮、周氏宗祠等傳統建筑群。 云南省傳統村落分布密度圖 云南省傳統村落數量位居全國第二,呈現“總體分布均勻,以滇西北、西南及滇東南部分省份尤為密集”的主要分布格局。省內傳統村落主要集中分布在滇西南騰沖市、盈河縣、梁河縣,滇西北古城區、玉龍納西族自治縣、劍川縣、大理市漾濞彝自治縣,滇東南石屏縣、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建水縣。 騰沖市作為云南的一個縣級市,傳統村落數量居全國縣域排名第三。處于滇西南邊陲的騰沖境內多高山,因當地獨特的自然、人文環境孕育出了特征顯著的傳統村落聚落。這里有少數民族原住聚落,還有大量因政治因素、戍邊政策、商業貿易等形成的中原漢族移民的村落聚落,表現出了多元文化交融并存的聚落特點。 比如,騰沖市五合鄉下的傳統村落聯盟社區晼嶺寨就是傣族聚集村;猴橋社區黑泥潭國門新村是傈僳族聚集地;荷花鎮肖莊社區肖莊老寨子是回、漢集聚村。而騰沖傳統村落最為獨特的歷史存在便是“戍邊移民”所創造的文化。因近麓川(古時對傣族聯盟國家“勐卯龍”的譯寫),騰沖歷來都是滇西南重要的戰略要地,因此也是抵御緬泰的重要關卡。明洪武年,平定滇西后,沐英率軍隊停留鎮守云南。其中的寸、劉等將帥便選擇到騰沖和順戍邊、定居開創基業。其中,水碓村、銀杏村、董關村等即是因明朝軍隊屯田戍邊所形成的。 騰沖和順縣本為當地佤族聚集地,原名陽溫墩屯,這些屯田戍邊將士到來便定居于此,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也使漢文化與當地少數民族文化得到了充分融合。因臨近東南亞國家,后期“走夷方”的貿易方式便應運而生,這使鄉村形成了眾多具有跨國貿易能力的家族商號,產生了很多大商人(如董關村的“西董”儒商)、學者、思想教育家等。財富和文化的積累,又讓當地傳統民居建筑具有了獨特的風格“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以中原祠堂廟宇文化為核心,貫中西文化之精華,是中原、少數民族、西方建筑體制的融合和升華。 徽州、黔東南州、滇西南,獨特的地理自然環境促使特殊歷史文化形態的產生,同時造就了獨特的建筑風格及人文環境。諸多傳統歷史要素的匯聚把人帶回到了過往歷史的場景,也成就了中國傳統文明的巨大寶藏。 文字編輯:史英靜 數據分析:張海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