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 科隆灣沉船中唯一的戰(zhàn)斗艦秋津洲號水上飛機母艦 太平洋戰(zhàn)爭戰(zhàn)史中對1944年9月下旬TF38的空襲描述很簡單:美快速航母艦隊在完成支援莫羅泰島和帕勞群島等地的登陸掩護后,立即北上至菲律賓海域,于9月21日、22日空襲了呂宋島的克拉克、尼古斯等機場以及馬尼拉灣的艦船。 圖2. 執(zhí)行對科隆灣空襲任務的CV-16列克星敦號 在菲律賓西海岸的日本艦船為了躲避空襲而駛往卡拉棉群島的科隆灣,23日日艦船抵達,24日凌晨,已高速航行至圣貝納迪諾海峽東口的TF38又出動120架飛機空襲了科隆灣的日船隊。空襲導致了至少8艘日艦當場沉沒,大部分為補給船和貨輪。由于科隆灣的海水比較淺而且水質(zhì)清澈,這些沉船使得科隆灣成為世界聞名的沉船潛點。 圖3. 科隆島附近潛水點,前面11個點即為沉船潛點 沉船潛水對于中國游客來說還是一個極少人涉及的領域,因此科隆灣沉船的中文資料既不完整又存在許多錯誤,英文資料也有一些明顯的錯誤(如列克星敦號的照片都采用了42年就被擊沉的CV-2,而不是44年的埃塞克斯級列克星敦號CV-16)。 圖4. 1944年9月24日遭遇空襲中的科隆灣日軍船隊 除了秋津洲號(Akitsushima)之外,科隆灣尚有10艘其他沉船,按潛水難度從易到難排序分別是沉船架(Skeleton Wreck,100噸)-盧松炮艇(Lusong Gunboat,350噸)-東桑加特炮艇(East Tongat Gunboat,500噸)-南進丸(Nanshin Maru,834噸)-奧林匹亞丸(Olympia Maru,5612噸)-莫拉桑(Morozan,2984噸)-秋津洲(Akitsushima,4724噸)-沖川丸(Okikawa Maru,10043噸)-旭山丸(Kyokuzan Maru,6492噸)-興業(yè)丸(Kogyo Maru,6353噸)-伊良湖號(Irako Maru,9570噸)。 圖5. 科隆灣沉船一覽表 按照船體大小來排序的話,則是沖川丸(10043噸)-伊良湖(9570噸)-旭山丸(6492噸)-興業(yè)丸(6353噸)-奧林匹亞丸(5612噸)-秋津洲(4724噸)-莫拉桑(2984噸)-南進丸(834噸)-東桑加特炮艇(500噸)-盧松炮艇(350噸)-沉船架(100噸),以上11艘沉船的全部排水量相加約為47562噸。TF38一個上午的出擊戰(zhàn)果,足夠日本人在船廠里干幾年了。 圖6. 科隆灣沉船大全,本篇將逐一介紹 由于各個潛店里對這些船的編號并不統(tǒng)一,所以在此糾正上一篇的錯誤,去除固定編號。以下對各船的介紹將按照潛水探秘的難易程度來排序,前面三條適合無證的初學者,后面的沉船都需要執(zhí)證上崗。 一、沉船架(Skeleton Wreck) 圖7. 沉船架頂視圖 從難度上來說,沉船架(Skeleton Wreck)是最簡單的一艘,這甚至不算嚴格意義上的沉船,據(jù)說這曾經(jīng)是一艘中國式漁船,幾十年前在科隆島(Coron Island)西北角觸礁后被遺棄,現(xiàn)在就一直安靜的留在海底。 圖8. 沉船架船頭視圖 沉船架的船體全長25米,船頭最淺離水面僅5米,船尾離水面22米,船體只剩下殘骸,故名為Skeleton Wreck。由于這是一條靠近岸邊的小船,但又距離科隆鎮(zhèn)非常近(船程僅需20分鐘),因此基本成為各潛店或一日游團隊浮潛的必到之處。這是難度最小的一條船,自由潛愛好者可以穿著腳蹼直接下水去一探究竟。 二、盧松炮艇(Lusong Gunboat) 由于潛水仍屬于一項有一定危險性的運動,對于初學者來說,沉沒在盧松島東南角和桑加特島東面岸邊的兩條小型船只是一種很好的體驗。 圖9. 盧松炮艇的水下形態(tài)圖 兩船原來的名字已經(jīng)佚失,船體也較小,因此現(xiàn)在是用其沉沒地點的小島來命名。以盧松炮艇為例,船體長約35米,排水量僅350噸,盟軍歸類為PG(Patrol Boat)。在空襲中該船不值得浪費炸彈,因此遭到美軍戰(zhàn)斗機的集中掃射,被打得千瘡百孔,最終沉沒在盧松島東南角。 圖10. 盧松炮艇,此照應為從船尾方向浮潛拍攝所得 盧松炮艇的船頭前傾坐沉于淺水中,船體向右舷傾斜約20度。船頭最深處約12米,船尾在低潮時甚至可以部分露出水面。這是難度最低的一條可水肺潛水觀看的船,也是浮潛觀沉船的必到點:難度小,景色美,周圍有大量的珊瑚和魚類,均位于5米左右的淺灘。在陽光照射下,海水變成碧綠色,非常美麗!盧松炮船的另外一個亮點是船體右側(cè)有一個類似獅子頭像的雕刻,可惜沒有找到清晰的照片。 三、東桑加特炮艇或獵潛艇(East Tangat Submarine Chaser) 圖11. 東桑加特獵潛艇的水下形態(tài)圖 同樣沉沒在淺水的另外一條小船被稱為東桑加特沉船,該船被推斷可能是一艘獵潛艇,盟軍歸類為SCS。東桑加特獵潛艇的排水量比盧松炮艇略大,長約45米,排水量約500噸,船頭在低潮時離水面只有4米,船尾最大深度18米。從船頭的船艙可潛入空蕩蕩的船體內(nèi)部,內(nèi)部設備應該在戰(zhàn)后不久就被打撈變賣,僅剩下骨架。許多浮潛和初次深潛的人都會選擇來這里,沉船離岸邊不過十來米,潛水者會選擇在這里潛水后再到岸上休息、燒烤。 四、南進丸(Nanshin Maru) 南進丸號長度約70米,排水量834噸。由于該船沉沒于較為偏遠的黑島(Malajon Island)邊上,所以又稱之為黑島沉船。在太平洋戰(zhàn)爭期間,該船主要為位于黑島上的日軍運送汽油、柴油、潤滑油等燃料,屬于一條近岸油輪,盟軍也將其歸類為AO。該船的船體構造脆弱,很容易被襲擊沉沒。 圖12. 南進丸號近岸油輪的水下形態(tài)圖 南進丸號以船頭朝下,甲板朝上的形態(tài)坐沉海底。船頭最深處位于水下34米,船尾甲板位于水下18米左右,洋流較小,能見度高,附近有大量的魚類以及珊瑚,不管深潛或者浮潛都是非常好的選擇。但本船由于遠離科隆鎮(zhèn)碼頭,大多數(shù)的潛店都不會安排這條路線(乘坐螃蟹船需要3小時航速時間)。 五、奧林匹亞丸(Olympia Maru) 圖13. 奧林匹亞丸號的水下形態(tài)圖 有些潛店也稱之為Tangat Wreck,現(xiàn)在普遍稱之為Olympia Maru。奧林匹亞丸號是一條補給船,船體長126米,排水量5612噸,船體帶有巨大的船艙。船體最深位于水下32米處,最淺的甲板位置距水面21米。難度不大,能見度好,船艙破損處甚至還有微弱的陽光照射進來,可算是滲透式潛水最好的一個入門選擇。 圖14. 奧林匹亞丸號的水下形態(tài)圖,長度略有不同 六、莫拉桑號(Morosan Maru) 圖15. 莫拉桑丸號的水下形態(tài)圖 本船最早于1908年由英國斯科特造船廠建造,1921年改名為莫拉桑號,并由燒煤的蒸汽驅(qū)動改造為燃油機驅(qū)動,1942年再次改名為極山丸號(Ekkai Maru)。此外他的曾用名還層出不窮:Hector、A 191、Morazan、Manco都曾經(jīng)被考證為是這艘沉船的曾用名。現(xiàn)在一般認為極山丸是1941年12月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后于中國被日軍征用,之前是一艘掛巴拿馬旗的民用客運船,有19個房間搭載64名乘客。日軍征用后改造為補給艦,盟軍歸類為AG。 圖16. 莫拉桑號的戰(zhàn)前狀態(tài),注意船頭的船名 極山丸號長度為91.5米,排水量2984噸,整船向右舷傾覆在海底,最深處為25米,左舷船體距離水面最淺處為12米,也是比較適合潛水探險的一條大船。船體的右側(cè)有個巨大的破損,顯然有直接擊中彈導致,這可能也是她沉沒的原因。 七、秋津洲(Akitsushima) 圖17. 秋津洲號的水下形態(tài)圖 秋津洲號是1942年4月29日才建成服役的新銳水上飛機母艦,其設計目標就是為日本特有的二式飛行大艇(大型水上飛機)提供海上維修和支援,因此秋津洲號有先進的艙壁結構設計。雖然在1942年9月和1944年2月先后兩次在美軍空襲中被擊中,但都堅持到返回日本維修。9月24日凌晨,秋津洲號成為美機重點關注的目標,被擊中船體甲板后方,幾分鐘之內(nèi),船體就傾覆下沉。 圖18. 秋津洲號的九六式三聯(lián)裝25公分高射機關炮殘骸 秋津洲號沉沒處最大水深36米,向左舷傾覆于海底,右舷艙壁距離水面約20米。由于水下洋流較大,船體結構也較為復雜,大部分時間需要拿著手電筒在船艙里穿行。潛水員可以到艦體尾部觀看其標識性的大型飛機起重架,也可以通過艦體尾部被炸彈撕裂的巨大裂縫游進船艙,并進一步進入到機艙,觀看其4座2000馬力的柴油發(fā)動機。或者向著船頭游到煙囪位置,可以看到一座三聯(lián)裝25mm高射炮。 八、沖川丸(Okikawa Maru) 圖19. 日本艦隊油輪的戰(zhàn)時照片,注意此時為輕載 運油船沖川丸號(Okikawa Maru)是一艘在日本海軍中彌足珍貴的艦隊油輪,盟軍歸類為AO,即Auxiliary Oiler。船體全長160.5米,排水量10043噸(她也是科隆灣沉船中排水量最大的一艘),1931年10月18日下水。1944年5月21日,時任第1艦隊指揮官的宇垣纏中將曾在日記中寫下“(艦隊的)油料的供應是個大問題。”因為日本曾在最高峰時擁有的23艘艦隊AO中,當時只有6艘還漂浮在海面上。 圖20. 沖川丸號的水下形態(tài)示意圖 1944年9月24日早晨,美軍俯沖轟炸機投下的炸彈命中了沖川丸號的船頭,該船被重創(chuàng)起火,在海面上漂浮了三周才于10月9日最終沉沒。下沉時已經(jīng)受創(chuàng)的船頭部分折斷,現(xiàn)在可以潛入的僅為船尾部分。船尾最深26米,甲板處則位于水下12米,洋流大且急,有一定的難度。 九、旭山丸(Kyokuzan Maru) 圖21. 旭山丸號補給艦的水下形態(tài)圖 之前一篇搞錯了該船的名字,應為旭山丸(Kyokuzan Maru)。這是一條補給船,盟軍歸類為AG。長度約135.9米,排水量6492噸,沉沒在布桑加大島的北面,靠近迪瑪蘭塔島(Dimalanta Island)。早在空襲前一陣子,旭山丸已經(jīng)和另外兩條船一起停泊在此處。9月24日早晨,大約有十架戰(zhàn)斗機對其發(fā)起襲擊,只有一架飛機擊中了旭山丸的左舷,此處剛好是船員艙,日本船員趕緊放下救生艇準備逃跑,因此迄今為止還可以在沉船的左側(cè)見到救生艇殘骸。 圖22. 旭山丸號的裝載物,可見救生艇和卡車殘骸 由于旭山丸號并沒有立刻沉沒,船上的日軍基本全部逃脫,與之停泊在一起的另外兩艘船未收損傷,自行逃離,只留下旭山丸一艘船的殘骸孤獨的長眠于此。旭山丸的最大深度位于水下40米處,甲板處僅深24米之間,船體幾乎是正坐在海底,微微向右舷傾斜10度。潛水者可以在船艙里看到救生艇和汽車等貨物的殘骸。旭山丸號同樣距離科隆灣的沉船集中區(qū)比較遠,很少有潛店會安排這條路線。 十、興業(yè)丸(Kogyo Maru) 圖23. 興業(yè)丸號的水下形態(tài)圖 與旭山丸號類似,興業(yè)丸號也是一艘運載貨物的補給船,船體長約129米,排水量6353噸,盟軍歸類為AG。興業(yè)丸號建造于1927年2月13日,沉沒于科隆灣中心,船體向右舷傾覆,最深處在水下34米,距離海面最淺的左舷船體位于水下約22米處。 圖24. 興業(yè)丸號同級艦的戰(zhàn)時狀態(tài),注意其艦橋前后巨大的龍門架 進入沉船內(nèi)還可以看到當年搭載的大量建筑材料,包括建筑材料(疑為水泥),電線,鐵桶,水泥攪拌機甚至一臺推土機,均為為日軍提供后備補給。 圖25. 左圖可見興業(yè)丸號搭載的水泥袋,右圖為推土機方向盤 十一、伊良湖丸(Irako Maru) 圖26. 伊良湖號艦隊補給艦的水下形態(tài)示意圖 伊良湖號屬于大型艦隊補給艦,長度146.9米,排水量9570噸,為了執(zhí)行作戰(zhàn)任務,伊良湖號上加裝了2門4.7英寸主炮和5門25mm高射炮,具有一定的戰(zhàn)斗力。 圖27. 伊良湖號艦隊補給艦,注意其艦首的4.7英寸主炮 9月24日早晨,美軍炸彈命中了該船中部,桅桿發(fā)生大火,不久之后沉沒。伊良湖號幾乎是正面坐沉于水下42米處,略微向左舷傾斜5度。由于處于海灣中間位置,水流較為湍急,也是全部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的11艘科隆島沉船中深度最大的一艘,需要有經(jīng)驗的潛水員才可以下去,可謂是科隆灣沉船的難度之冠。 圖28. 伊良湖號的部分內(nèi)部艙室圖 有經(jīng)驗的潛水員可以進入貨艙內(nèi)部,但是禁止進入甲板內(nèi)部,水流很大,能見度很低,具有較大的危險性。 在完成了11艘沉船的清單后,這次菲律賓科隆島之行可算是畫上了句號。太平洋戰(zhàn)爭的遺跡遍布于太平洋各地(前作可見山本機地點的篇章),或許有時間可以繼續(xù)尋訪當年的戰(zhàn)爭遺跡,追尋歷史和旅行的結合,以致永遠的紀念!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