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和經濟日報社共同發布了2018年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報告構建了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宜居競爭力、可持續競爭力、宜商競爭力四個指數,對2018年中國兩岸4地293個城市的綜合經濟競爭力和288個城市的宜居競爭力、可持續競爭力、宜商競爭力進行了研究。 綜合經濟競爭力排行榜 城市競爭力報告已經連續多年發布,但最受人關注的還是綜合競爭力,這也代表著城市的綜合實力。報告顯示,2018年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指數10強依次是:深圳、香港、上海、廣州、北京、蘇州、南京、武漢、臺北、東莞。深圳、香港、上海三個城市蟬聯前三強。 記者梳理發現,東莞、無錫、成都、廈門、武漢、南京、常州、蘇州、杭州、溫州等城市與2017年相比,排名呈上升趨勢;鄭州、天津、唐山、沈陽、大連等排名呈下降趨勢。 可持續競爭力排行榜 可持續發展決定城市的真正未來。2018年城市可持續競爭力指數10強依次是:香港、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杭州、南京、澳門、成都、蘇州,與2017年相比,前8位城市排名未出現明顯變化,香港、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杭州和南京的可持續競爭力仍保持在全國前列,具有較為明顯的比較優勢,中部城市武漢列退出前十強,位列第1位,西部城市成都由2017年的第10名升至2018年的第9名,而鄭州位列第21名,與2017年相比,排名也有所提升。 記者梳理發現,太原、唐山、石家莊、濟南、長春、廈門、長沙、鄭州、合肥等城市可持續競爭力上升;寧波、武漢、西安、福州、中山的可持續競爭力排名下降。其中,二線城市中太原、唐山上升幅度最大,分別上升16位和14位;而中山下降幅度最大,達18位。 中國城市宜居競爭力排行榜 活躍的經濟環境、優質的教育環境以及健康的醫療環境是造成城市宜居競爭力差異的前三位因素。2018年,哪些城市更宜居? 從2018年宜居城市競爭力指數排名中不難發現,香港連續3年位居榜首,無錫、杭州、南通、廣州、南京、澳門、深圳、寧波和鎮江分列第2至第10名;廈門、上海、北京、長沙、武漢等城市位居第11到第19名。同時,這些城市之間宜居競爭力得分差距較小,得分均在0.6分以上,城市的階梯效應削弱。 總體來看,城市宜居競爭力平均水平近幾年總體呈波動下降趨勢,至2017年達到最低點后,2018年有所回升,城市間的宜居競爭力差異2018年較2017年有所減小,宜居競爭力整體水平和差異走出谷底,空間分化態勢有所收斂,中北部都市圈中心城市的宜居競爭力有所上升。 看城市發展怎么樣,既要看目前的綜合實力和看可持續競爭力,也要看城市的營商環境如何?營商環境好,城市未來才會發展得更好。 榜單顯示,城市宜商競爭力前五位的是香港、北京、上海、深圳和廣州,第6名到第20名城市的宜商競爭力水平較為接近,競爭激烈。 報告顯示,全國288座城市的宜商競爭力指數總體偏低,分化較為嚴重,集聚現象明顯。具體將宜商競爭力按照0.2等分區間來看,有63座城市的宜商競爭力低于0.2,有147座城市的宜商競爭力在0.2到0.4之間,占樣本城市的51.04%,有60座城市的宜商競爭力在0.4到0.6之間,僅有18座城市宜商競爭力大于0.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