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球自轉一周為一天,圍繞太陽公轉一周為一年。節氣就是根據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的軌道位置,以及地球自轉軸(地球南北兩極的連線)和公轉軌道(黃道面)斜交成的角度而劃分的。二十四個節氣,也就是表示地球在公轉軌道上二十四個不同的位置。由于地球在公轉軌道上的位置不同,就使得太陽光射在地球上的位置有時偏南,有時偏北,有時又直射在赤道上。這樣,就引起了氣候和晝夜長短的變化。 地球圍繞太陽旋轉的軌道面的圓周角是三百六十度。我們的祖先就是根據太陽直射在地球不同位置的氣候變化情況,每隔十五度,劃分一個節氣,每個節氣相隔約十五天。這樣,每個月就有兩個節氣,一年十二個月,剛好合成二十四個節氣。其中,每月第一個節氣為“節氣”,即: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十二個節氣;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為“中氣”,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十二個節氣。“節氣”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歷時十五天,現在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節氣表示氣候情況的變化,二十四個節氣就是按照一年氣候的變化情況,平均劃分為二十四個階段的意思。 為了便于記憶,祖先們根據上面節氣名稱的順序,編寫了一首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著相連,秋處霉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這首節氣歌,每句中除一兩個字外,其余每一個字都代表一個節氣。如第一句“春雨驚春清谷天”,除天字外,其余各字就是代表(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六個節氣。其余的各句也可以照此類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