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陽甲秀樓 甲秀樓位于貴陽南明河萬鰲礬石(這塊石頭酷似傳說中的巨鰲)上。 旅游指南 交通:乘15、48、305路公交在甲秀樓站下;乘1、2、6、8、11、17路公交車到大南門站下,沿南明河下行300米左右即可到達。 開放時間:8:00-22:00 門票:4元 歷史文化 明萬歷年間(1573—1620)巡撫江東之于此筑堤聯結南岸,并建一樓以培風水,名曰“甲秀”,取“科甲挺秀”之意。建樓以前,王陽明的再傳弟子馬廷錫曾在此建棲云亭講學傳道。這一傳統的中式建筑始建于明萬歷二十五年(1597),當時先在沙中壘臺作“奮鰲狀”,名“鰲頭磯”,再于臺上建閣,名“甲秀”,取科甲挺秀之意。天啟元年(1621年)焚毀,總督朱燮元重建,更名來鳳閣。復毀。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巡撫田雯重建,仍用舊名。有浮玉橋銜接兩岸。十年動亂中,樓危亭毀。1981年,按原式樣重修,樓基部分,采用現代建筑材料和技術。重建涵碧亭,重修過程中,發現樓閣底層石墻中嵌有詩碑,重修后有八塊詩碑復嵌于底層樓壁。樓額“甲秀樓”三字,系宣統年間謝石琴所書。十年動亂中散失,后尋回刻有“秀”、“樓”二字的兩塊,另據過去照片,配寫“甲”字,按原式樣懸掛樓頂層外面。 從古到今,甲秀樓經歷了六次大規模的修葺。歷經四百年的風吹雨打而仍舊矗立不倒,是貴陽歷史的見證,是貴陽文化發展史上的標志。
|
|
來自: 憨癡呆 > 《大美中國風光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