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及中風后遺癥——補陽還五湯 【方源】清代王清任《醫林改錯·卷下·癱痿論》。 【組成】生黃芪125克、當歸尾 6克、赤芍 5克、地龍 3克、川芎 3克、紅花 3克、桃仁3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補氣活血通絡。 【主治】中風及中風后遺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語言蹇澀,口角流涎,小便頻數或遺尿不禁,舌黯淡,苔白,脈緩。 【加減】初得半身不遂,依本方加防風3克,服四五劑后去之;如已病三兩個月,前醫遵古方用寒涼藥過多,加附子12~15克;如用散風藥過多,加黨參10~15克。 【按語】本方治療氣虛血瘀所致半身不逐所致半身不遂的方劑,黃芪四兩補氣主藥,以補為主,補活結合,有扶正祛邪之功,凡屬由氣虛為導致血瘀發為半身不遂者,用本方較為貼切。如屬血瘀實證,本方不宜使用。 【注意事項】 (1)本方證是由于氣虛血瘀所致,以正氣虧虛為主,原書稱為‘因虛致瘀’,故生黃芪用量宜重(可從30-60g開始,效果不顯,再逐漸增加),祛瘀藥宜輕。 (2)使用時,以病人清醒,體溫正常,出血停止,脈緩弱者為宜。 (3)使用本方,需久服緩治,療效方顯。愈后還應繼續服用一段時間,以鞏固療效,防止復發。 (4)高血壓患者可用,但正氣未虛者慎用,陰虛陽亢,或陰虛血熱,或風,火,痰,濕等余邪未盡者,均忌用。 (5)孕婦及便血、咯血等患者忌用。 【備注】由于各人體質不同,請咨詢中醫師后再酌情服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