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格言選讀 知恥近乎勇。 ——《禮記·中庸》 無羞惡之心,非人也。 ——《孟子·公孫丑上》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孟子·盡心上》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司馬遷《報任安書》 人必其自愛也,而后人愛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諸。 ——楊雄《法言·君子》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周敦頤《愛蓮說》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論語·憲問》 義者,心之養也;利者,體之養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身之養重于義》 君子義以為質,得義則重,失義則輕,由義為榮,背義為辱。 ——陸九淵《與郭邦逸》 圣人擇可言而后言,擇可行而后行。 ——《管子·形勢解》 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論語·憲問》 謹于言而慎于行。 ——《禮記·緇衣》 實事求是。 ——《漢書·河間獻王劉德傳》 非我而當者,吾師也;是我而當者,吾友也;諂諛我者,吾賊也。 ——《荀子·修身》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論語·雍也》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論語·為政》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論語·憲問》 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 ——《荀子·修身》 善言古者必有節于今,善言天者必有證于人。 ——《荀子·性惡》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論語·衛靈公》 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 ——《韓非子·喻老》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 君子強學而力行。 ——楊雄《法言·修身》 君子賢而能容罷,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淺,粹而能容雜。 ——《荀子·非相》 二、典型事例 一飯千金 韓信是我國歷史上的風云人物之一,他一生的主要功績是幫助劉邦打敗項羽,建立漢朝。 韓信是一個孤兒,從少年起就獨自過著落魄潦倒的日子。迫于生計,他不得不借故去別人家吃飯。他后來認識了一個亭長,便經常去這個亭長家吃飯。亭長夫人每次看到他都顯得極不高興。 有一次,亭長夫人故意在清晨就做好了飯,一家人趁早吃完了。韓信來了很久也不見亭長家吃飯,便知道人家厭煩自己了,于是憤然拂袖而去,下決心再也不去亭長家了。 為了不至于餓肚子,他想了一個求生的辦法,就是去淮陰城外的溪邊釣魚。有幾個老婆婆經常在那里洗衣服,時間長了,韓信就和她們熟悉了。有一個老婆婆見韓信如此窘迫,十分可憐他,就在家人送來午飯的時候,分一半給韓信吃。韓信來不及感激,就風卷殘云般地吃了起來。吃完飯后,韓信向洗衣婆婆深深地鞠了一躬,說:“老大娘的厚待令我終生難忘,將來我出人頭地了,一定會報答您老人家的恩德的。”洗衣婆婆聽了,嗔怪韓信說:“我只是不忍心看你挨餓,才給你飯吃,怎么會想到要你報答呢?”說罷,提起洗好的衣服回家了。 望著老婆婆的背影,韓信默默地告訴自己,有朝一日功成名就了,一定要好好報答這位老人家。打那以后,洗衣婆婆每天都會將自己的飯食分給韓信一半。 后來,韓信為漢高祖創下了豐功偉績,被分封為楚王。這時,他回憶起自己年輕時曾經得到過洗衣婆婆的恩惠,便命屬下將她從淮陰請來,當面向她致謝,并送她黃金千兩以示感恩。 “一飯千金”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成語了,它提醒人們不要忘記他人的幫助,即使所受恩惠很小,一旦我們有能力回報時,應該加倍地報答。 孔融讓梨 在我國的東漢時期,魯國有一個叫做孔融的孩子。他從小就天資聰穎,也非常懂得禮儀和為人處世??兹谝患夜灿衅咝值埽?,還有五個哥哥和一個小弟弟,兄弟七人一直相處得其樂融融。 有一天,孔融的媽媽從集市上買來了許多梨,用盤子裝了放在桌子上,父母和幾位哥哥們都執意讓孔融和最小的弟弟先挑選自己最喜歡的梨。 孔融仔細看了看盤子中的梨,發現梨子大小不一。他不挑好的,也不揀大的,略加思索之后選中了一只最小的梨子,并且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母親對孔融剛才的行為看在眼里,樂在心里。母親心想:雖然孔融這孩子年紀只有四歲,卻很有禮節,懂得把最好的東西讓給別人,把不好的東西留給自己。 為了驗證孔融自己的想法和原因,母親故意裝作疑惑不解的樣子,問孔融:“桌子上有那么多的梨,大家都讓你先選,你為什么不挑大個的,而是只拿一個最小的呢?” 孔融脫口就回答說:“我年紀小嘛,應該吃最小個的,大的留給幾位哥哥吃。” 母親不依不饒地進一步追問:“家里不是還有一個比你更加小的弟弟嗎?按照你的說法,弟弟應該吃最小的梨子才對呀?” 孔融說:“不。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應該把大的梨讓給弟弟吃?!?/p> 母親聽了孔融的解釋,感到異常的欣慰,笑著說:“你真是一個好孩子,長大以后一定會很有出息。” 孔融長大后果然出人頭地了,做了很大的官,為百姓造就了許多的福利。 蘇軾參禪 北宋大文豪蘇軾與佛印和尚是很好的朋友,二人過從甚密,常在一起悟道參禪、談詩論文,也喜歡斗智斗勇,互相戲弄一番。 有一天,蘇軾和佛印在寺里打坐參禪。他們事后又借此機會斗起禪機來。蘇軾先發制人:“佛印老和尚,你看我打坐的時候像什么?”佛印面露微笑地回答:“在貧僧眼中,蘇學士如同我佛如來。善哉!善哉!”緊接著,佛印又反問蘇軾說:“蘇學士看老僧打坐的時候像什么?”蘇軾見佛印穿了一件黑乎乎的袈裟,人長得又矮又胖,盤腿打坐時整個人就成了黑乎乎的一堆,于是譏諷地說:“在我眼里,大師乃一坨牛屎?!?/p> 蘇軾說完后感到洋洋得意。佛印沒有回答他,而是面露微笑地閉目養神。 蘇軾抑制不住心中的得意,回到家里馬上就對蘇小妹說:“妹妹,我和佛印老和尚斗禪機從來沒有勝利過,今天真是好運氣,總算贏了他一回?!苯又惆讯舜蜃鴧⒍U的經過一五一十地告訴了妹妹。 聽完他的描述,蘇小妹笑著說:“哥哥,你今天輸得好慘,可你自己還蒙在鼓里。” 蘇軾瞪大了眼睛,臉上充滿了不解的神情。蘇小妹只好點撥他:“佛與牛屎,孰貴孰賤?” 蘇軾仍然感到疑惑:“二者簡直有著天壤之別嘛!” 蘇小妹說:“這就對了。佛印心中裝的是佛,所以他看人人都是佛,哥哥一開口就是牛屎,你心中裝的又是什么呀?” 蘇軾這才恍然大悟,不得不承認自己又一次栽在佛印老和尚手里了,并對佛印的智慧感到由衷地佩服。 善待弱者 孔子不僅僅是一個大學問家,還非常注重自己的行為和儀表。在衣食住行和為人處世方面,時刻不忘禮儀,總是能做到言行適度、舉動文雅。例如,和鄉親們一起喝酒吃飯或聚會時,散場時總是等到老年人全部離開之后,自己才退出來。吃飯的過程中,不輕易和別人說話。臨睡之前,也不說話。 孔子不僅僅注重行為禮儀,同時還很富有真情實感,且有一顆強烈的同情心。本來孔子非常愛好唱歌,但是每當人家辦喪事的時候,他就保證不再唱歌了;在有喪事的人身邊吃飯,他從未吃飽過;只要遇到盲人和穿孝服的人,哪怕對方是一個年輕人,也一定要主動站起來,路上碰到了也要趕快迎上前去。 某一天,有個盲人樂師來見孔子,孔子連忙迎了上去。當樂師走到臺階邊的時候,孔子就告訴他:“這是臺階”;當他走到席子邊的時候,孔子就告訴他:“這是席子”;等樂師坐下以后,孔子又給他逐個介紹房子里的人:“坐在這里的是某某,坐在那里的是某某”。樂師離開之后,學生子張問孔子:“這樣做豈不是太麻煩嗎?”孔子回答說:“接待盲人就應該這樣”。有一次馬棚失火,孔子趕緊問:“傷著人了沒有?”并不問馬有沒有受傷??鬃拥囊粋€學生因事被捕,進了監獄,孔子并沒有嫌棄他,而是認為“他雖然進了監獄,但這并不是他的過錯”,還主動把自己的女兒許配給了這個學生。 孔子的一生都在身體力行地善待他人,尤其是善待那些需要關愛的弱者。 因果報應 在我國的戰國時期,有一個叫中山國的小諸侯國。一天,為了團結國內的士大夫階層,以便鞏固國家政權統治,中山君設下盛宴,邀請士大夫們共聚一堂。 有個名叫司馬子期的年輕人也來了,由于他地位不高,到來的時間又較晚,只能坐剩下的末座。大家喝著美酒,吃著野味,談論著時政,興致勃勃。酒過三巡,上羊肉湯了,人均一碗,不巧輪到司馬子期坐前時,羊肉湯沒有了。 司馬子期坐在席間,覺得自己丟了面子,顯得非常尷尬。于是,他生氣地拂袖離開。他很快就投奔到楚國,勸楚王討伐中山君,并自薦做部隊的向導。 楚國兵強馬壯,是當時很有實力的大國。雙方甫一交鋒,中山國的軍隊就潰不成陣,中山君倉皇逃走。逃跑路上,有兩個手持兵器的人始終保護著中山君,寧愿自己流血受傷,也不讓中山君有半點危險。 事后,中山君問他們:“你們是什么人,為何不顧自己的安危,出死力保護我呢?”他們回答說:“有一年夏天,家鄉的麥子欠收,我們的父親躺在路邊的桑樹底下,餓得連眼睛都睜不開了。眼看就要不行的時候,您恰好路過那里。看到我們父親的慘狀,您下車拿出一壺米粥,送給我們的父親喝了,父親因此幸免于難。后來,父親在臨終時囑咐我們兄弟二人:‘中山君救我一命,你們要記住,日后中山君有難,定要以死相報。’” 聽完之后,中山君不禁仰天長嘆,說:“給予人家的東西不在于多少、輕重,關鍵要在對方真正有困難的時候;失禮得罪于人,怨恨不在事情的大小和深重,在于是否傷了人心。一碗失禮的羊肉湯使我失掉了整個國家,一壺救命的米粥使我在危難之時得到了兩位壯士的以死相報。這就是因果報應啊!” 孟母訓子 孟子小時候,家住墓地旁邊。他每天都要進墓地和小伙伴們一起玩耍,做一些模仿成人下葬的游戲。 孟母發現后,認為事態很嚴重,這個地方對孟子的成長十分不利。于是便搬到了一個菜市場附近。這時,孟子在玩耍時,又喜歡模仿街頭的小商販們的叫賣。孟母發現后,覺得這里也不適合孟子的學習和成長。于是又搬到一個學堂的旁邊。這時,孟子在玩耍時就學起祭祀和打躬作揖等社會禮儀來。孟母因此感到十分欣慰,認為總算找到可以讓孟子健康成長的居所了。于是,母子二人便長期在這里定居下來。 在母親的影響和督促下,孟子長大后成了當時最著名的學問家,也很快成家立業了。一次,孟子外出回來,一進門就看見妻子兩條腿叉開坐在凳子上。孟子非常生氣,立馬告訴了孟母,聲稱要休妻。孟母被他莫名其妙的行為弄得一頭霧水,便問究竟是怎么回事。孟子將妻子兩腿叉開的坐姿描述了一遍。孟母反問他是怎么知道妻子把兩腿叉開的。孟子回答說是自己親眼所見。孟母因此嚴肅地訓導孟子:“并非你妻子失禮,而是你不懂禮儀。《禮記》曰:‘將入門,問孰存;將上堂,聲必揚?!氵M門時也不說一聲,她不雅的坐姿被你撞見了,這是你的失禮??!” 聽完孟母的一席教誨,孟子認真反思自己的言行,并感到非常慚愧。從此,他更加虛心求學,以嚴格的禮儀要求自己,最終成為我國歷史上僅次于孔子的“亞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