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農(nóng)夫也瘋狂 當孩子出生了以后,父母要操心的事情也就越來越多了。在他們還小的時候,可能是比較讓人省心了,可等到孩子會鬧、會跑了以后,闖禍、犯錯這樣的事情基本上每天都會發(fā)生。還記得小時候父母常對我們說的一句話“三天不打,上房揭瓦”,說我們都是“討債鬼”,專門來折磨他們的。在當時,老輩人的觀念都是“棍棒底下出孝子”,一旦孩子犯錯了,闖禍了,那輕則會責罵幾句,情況嚴重的就少不了一頓“暴打”,這一點很多70后及大部分的80后是印象深刻的,在小時候都多多少少挨過罵和責罰的。其實老祖宗也留下了一句老俗語:堂前教子,枕旁教妻。這話是什么道理?當面說孩子好不好呢? ![]() 這是一句非常經(jīng)典的古訓,其出自《朱子家訓》,其原句是“堂前教子,枕邊教妻,對癥下藥,量體裁衣”。對于這句俗語的意思也比較好理解,在以前傳統(tǒng)的建房布局中是有堂屋的,這個和今天的客廳也是不同的,現(xiàn)在不少農(nóng)村里建房子依然還保留著堂屋的。而“堂前”指的就是正房的前面或者大廳,不過這里比喻的是人前,代表的是公開、嚴肅。而“枕邊”并指的是“背后”。因此其意思是說孩子犯錯了,那就要及時指出來,告訴他做錯了,并且錯在哪里。而如果妻子有什么做得不對的地方,那就不要當著孩子,或者是眾人的面來指責她,換言之就是要關(guān)起門來好商量。那為何孩子要當面“說教”,而妻子卻要“關(guān)起門”來說呢? ![]() 孩子犯錯了,當面指出來,這個是很好理解的。在過去孩子們犯錯,無非是和別人的孩子打架,或者是干了一些讓別人很生氣的事情。因為在以前的都是大家庭,每家每戶的人員都是比較多的,而如果孩子做錯了,立即指出來,哪怕是當時的人員比較多,這樣一來是可以讓孩子意識到自己做錯了事情,讓他們認識到事情的嚴重性,通過這樣的方式來對孩子進行訓誡,也能避免他下次再犯同樣的錯誤。二來也有著向別人道歉的意思,避免傷了兩家人的和氣。 ![]() 不過在今天,很多的家長在教育孩子方面都會刻意回避這個事情,就算是孩子犯錯了,也會因為鼓勵自己孩子的感受和自尊,然后就對于孩子所犯的錯誤不說,或者是事后才說。其實這樣做對于孩子的自尊心養(yǎng)成并無益處,有些孩子的自尊心甚至還非常的脆弱,甚至要比玻璃還要易碎。遇到一點挫折,或者是長輩、老師的幾句話就能被訓哭,有些甚至和同齡人之間開玩笑都接受不了。雖然說“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理念過時了,但是“堂前教子”還依然適用的,其是在告訴我們孩子犯錯了就要及時指出來,不然就錯過了給孩子糾正的最佳時間了。等到過后在教育,也許他已經(jīng)忘記了,就算沒忘記也已經(jīng)錯過了最佳教育時間,效果基本要大打折扣。當然了,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還是要注意語氣和方式。 ![]() 至于后半句“枕邊教妻”也是很好理解的,首先夫妻兩人都是成年人了,如果在大庭廣眾之下說教妻子,那是對妻子的不尊重,容易傷到他們的自尊心。其次不當著孩子或者是外人指責妻子,這不僅是是對妻子的尊重,也是對孩子的尊重,就是為了給父母在孩子心中留下一個好的印象,有利于孩子的成長和身心健康。最后還有一點那就是能夠避免當面的沖突,從而創(chuàng)造一個和諧的家庭環(huán)境,畢竟萬事以和為貴。 農(nóng)夫認為,即便現(xiàn)在育兒觀念相比于過去發(fā)生了變化,但是這句俗語依然很適用,是永遠不會過時的。老祖宗所說的“當面教子”本意是讓孩子從小就能及時分清是非曲直,而不是不良的習慣已然形成了才去做。而且這句俗語還有下半句:“對癥下藥,量體裁衣”,教育孩子是沒有最好的方法,只有最適合的,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才是關(guān)鍵。對此,你怎么看呢?喜歡文章的朋友們,記得點贊、分享和關(guān)注哦,農(nóng)夫每天都會為大家免費分享一些農(nóng)村的好玩、有趣的事情,謝謝大家(圖片來源網(wǎng)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