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干地支的起源與演變 (龍源居士) 一、天干地支的起源: 隨著宇宙間自然萬物的進化與人類生產力的不斷提高,給人們提出了更高更廣泛的識別要求,僅憑陰陽五行理論已經無法適應時代的進步與發展,于是,人們開始創造和發明更多的數字或者符號來規范世間之物象,天干地支的產生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據戰國末年的史書《世本》中記載:“容成作歷,大撓作甲子”,“二人皆黃帝之臣,蓋黃帝(公元前2697年為黃帝元年)以來,始用甲子紀日,每六十日而甲子一周”,大撓“采五行之情,占斗機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謂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謂之枝,有事于天則用日,有事于地則用月,陰陽之別,故有枝干名也”。從上面這些史料記載中,我們可以得知古時候的人們從黃帝時代已經開始創作天干地支,并用以紀日月,后來再發展到紀年、紀時、紀名(人的名字)等等,這些天干地支的淵源在后來的殷墟所出土的甲骨文上又一次得到了證實。因此,我們可以肯定地說,天干地支的出現,開啟了我國正確標注年月日時方法新的里程碑,這種用文字計時的方法也一直源用至今,而大家所了解的農歷紀年月日時法就起源于此,隨著清末阿拉伯數字紀年月日時的方法進入了中國,新中國(公元1949年)也在成立之后國家按照國際慣例也改為了以數字紀年月日時的方法,這種用數字計時的方式就是人們所熟知的 “公歷法”,從而也讓這個古老而文明的國度進入了公歷農歷并存的紀時時代。 天干地支,簡稱“干支”,在我國古代歷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稱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被稱作“十二地支”,十天干與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組合出了六十個基本單位,兩者按固定的順序互相配合,形成了用以紀年月日時最基本的方式方法,在我國被稱之為“農歷法”,因甲與子為天干地支之首,故而又稱之為“甲子法”。 二、天干地支與四柱命理學: 產生于黃帝時代的天干地支一直活躍在我國歷法舞臺上并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這種用于紀年月日時的方法一直發展到唐代又被賦予了新的歷史使命,那就是融入并成為了四柱命理學的推衍依據,而促成這種格局的風云代表人物之一的就是唐代著名的命學大師李虛中先生。 其實在唐代以前,社會上就盛行著一種算命之法,即五星命術。這一點從東晉文學家、方士郭璞(公元276-公元324)著《玉照定真經》的相關內容里也可以得到證實,我們也不難看出這部我國現存最早的八字易象著作里面已經有了大量的關于星相以及四柱的理論基礎,但清《四庫全書》卻是這樣記載的:“《玉照定真經》,舊題晉郭璞撰,張颙(yong)注,考《晉書》璞傳,不言璞有此書。隋志、唐志、宋志以及諸家書目,皆不著錄,唯葉盛《蕁(qian)竹堂書目》載有此書一冊,亦不著撰人,蓋晚出依托之本。張颙(1008-1086年)亦不知何許人。堪驗書中,多涉及江南方言,疑書與注文,均出于張颙一人之手,而假名于璞以行,術家影附,往往如此,不足辯也”,后從元明時代的星命著作對《玉照定真經》的引用來看,張颙極可能出生于與徐子平(907-960年)同一個時期即宋代,故而我們也無法認定從晉開始星命理論就已經有了分離之說,終難以考證。 至于星命理論起源是否始于張果(后人稱之為中國星相鼻祖),估計就更難以得到較為充分的證據了。據民國徐樂吾先生《子平粹言》中所載:“星命之學,原于五星。以星論命,世傳起于張果(公元618年-公元907年,今有《張果星宗》行世),其說不見于典籍,考列子,稱天命屬星辰,值吉則吉,值兇則兇,受命既定,即鬼神不能改易,而圣賢不能挽回”;王充在《論衡》中也曾記載:“天施氣而眾星布精。天施氣而眾星之精在其中矣。其含氣而長,得貴則貴,得賤則賤。貴或秩有高下,富或資有多少,皆星位大小尊卑之所授。是以星言命,古已有之,不必定始于張果也”;韓愈也曾言:“五星之術,古已有之,盛行于唐,其法與今不異,術者托名張果,不為無因也”。不管怎樣,張果是我國星相學派中至關重要的代表人物這是肯定的,我們對古人懷有敬重仰慕之心即安,又何必過分執拗? 總之,我們可以想象,在唐代及唐以前五星之術應該算是較為普及的一門命學學術了。 唐代命學大師李虛中(字常容),唐魏郡(今河北大名)人,祖籍隴西(今甘肅隴西南),北魏侍中李沖的八世孫,生于公元761年(辛丑年),公元795年(貞觀十一年乙亥年)三十四歲時進士及第,官仕試書判入等,補秘書正字,后授監察御史,遷殿中侍御史。據唐代文豪韓愈《昌黎文集》的《殿中侍御史李君墓志銘》中記載:“年少長,喜學,學無所不通,最深入五行書,以人之始生年月日所直日辰支干,相生勝衰死王相,斟酌推人壽夭貴賤利不利,輒(zhe)先處其年時,百無失一二,其說汪洋奧美,關節開解,萬端千緒,參錯重出…”,后因好道士之言于蜀地(劍南)得一秘方,服水銀以求不老,事與愿違,終因背瘡崩發逝于公元813年(元和八年癸巳年)六月乙酉日,享年五十二歲,當年十月,遷葬于河南洛陽縣,余下三子:初(協律)、彪、還(時三歲),女子九人。李公其人仁義善施,品端形正,兄弟六人,五者(先逝四者出家一人)之子媳皆由其所供養。虛中先生猶好命理之術,在張果老等先輩星宿命理學術的基礎之上,得鬼谷子所授司馬季主《鬼谷逸文》九篇,出于五星但又大膽地去除星盤而融入陰陽五行及本用于紀年月日時的天干地支,并變化出一套關于人的推命新方法,也讓遠古的星命學術分化成了兩大派系:星宿命理與四柱命理。而李虛中先生的四柱命理是以干祿、支命、納言身之三命為根本來推衍人生命運之休囚勝衰,即是指以年為主,引至日時,觀其長生祿旺墓庫,所居何宮,及納音生克,所謂勝衰生死之理也。財官食印等十神,亦從年干取之,完全顛覆了以往以星定命的傳統算命方式,這種于唐代由李虛中先生為代表所獨創的推算人生命運的新方法,開啟了以人出生年月日時為推算依據的命學理論,因為這種命學理論是將人的出生年月日時的天干地支列為四柱八字,所以也被后世的人們稱之為四柱命理學(俗稱算八字)。當然,也有部分后學之士片面地認為李虛中先生推命僅用年月日三柱而未用其時,很明顯,日辰即時也,并無缺失,四柱皆全,何須懷疑。只是,虛中先生推命時其格局名稱、神煞術語皆沿五星之舊,而且以生年的干支為主線配合其他三柱干支進行推命,因此,也被后世的人們稱之為命理學上的“古法算命”。后雖托名鬼谷子撰、虛中注的命學著作《李虛中命書》實為宋人所撰,以及已經遺失的唐盲相大師龍復本先生(虛中之好友)的《命理迷宗》、沈芝所遺著述等等均以三命四柱之理為推衍規則,但無能怎樣,從另外一個側面我們仍然可以看出虛中先生在命學界的聲望之高,虛中之后,珞祿子(古之隱士)的《三命消息賦》及南宋岳飛之孫岳珂(公元1183-公元1243)的《三命指迷賦》均言師法虛中,乃至專論格局由明萬明英評注的《蘭臺妙選》仍以虛中之法合于五星,終不離其沿襲也。以上種種,我們可以看見虛中先生對于四柱命理學術有著十分深遠的影響力,故而李虛中先生被后世人們尊為四柱命理學開山鼻祖之代表人物是毋容置疑的。 四柱命理學源于古代星命理論,成型于唐代,但是,真正使這門學術得到完善和飛躍的關鍵人物當屬北宋時代的名儒徐子平先生。 徐子平(公元907年丁卯年-公元960年庚申年),名居易,號徐真君,北宋人,生平事跡不詳,僅傳聞其人在晉安帝時為華陰令,后棄官學道,隱居華山(今陜西淮南華陰,也有后隱于武當山砂郎澗釣臺之說)而精研命學之術,與相術大師麻衣、易經大師陳圖南堪為摯友,并著有《定真論》、《喜忌篇》、《忌善篇》、《徐子珞琭子賦注》二卷,而現存的命理著述《淵海子平》則是宋之學者徐升根據子平先生的研究成果而匯編出來的最具代表性的四柱命理學之扛鼎宏篇。徐子平先生在李虛中、龍復本、沈芝等先輩創立的四柱命理學基礎之上,大膽創新,改變了以往以人生年為主線的推命模式,發明了以人出生之日的天干地支為主體配以四柱其他干支旺衰平衡的新型推命規則,奠定了以日為主、以年為根、以月為苗、以日為花、以時為果的理論體系,并結合整體命盤中的生克制化關系來推測人生命運格局及走勢,這套新的算命方法使得由唐代而成型的四柱命理學術得到了高度完善與質的飛躍,對當時社會以及后學之士的影響力極為深遠,至今尚無人能夠望其頸背。 據元代劉玉在《已瘧編》中云:“江湖談命者有子平、有五星,相傳宋有徐子平,精于星學,后世術士宗之,故稱子平”;清人顧張思在《土風錄》專列《子平算命》,作為一種民俗;《四庫全書》中也說到:子平事跡無可考,獨命學為世所宗,今稱推八字者為“子平命理”,蓋因其名;《珞琭子三命消息賦注·提要》云:“傳宋有徐子平者,精于星學,后世術士宗之,故稱子平。又云子平名居易,五季人,與麻衣道者、陳圖南、呂洞賓等,俱隱華山,蓋異人也”。從以上這些命理著述的高度評價中,我們可以肯定地說,徐子平先生當為四柱命理學之集大成者一點也不為過。 正因為本用于歷法中紀年月日時以及人物名稱的天干地支的含義從唐代開始變得多姿多彩,同時也成為了四柱命理學的重要組成元素,所以我們將在下面的篇章中來對其一一解析。 備注:以上內容摘自《龍易子平》 龍源堂 龍源居士 龍易傳統文化研究中心 以文會友,以易結緣! 看千山飛度云水作畫,品一泓流溢文儒衍秋!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傳承華夏民族經典! |
|
來自: 文化學者 > 《五行天干地支納音》